![]() |
絹本淡彩蘭溪道隆像(鎌倉時代,國寶、重要文化財,現存於建長寺) |
南宋時期日本有很多留學僧至中國學習佛法,蘭溪道隆遇見來自日本京都泉涌寺的月翁智鏡而對日本產生興趣,乃決定東渡,於1246年(寬元四年)率弟子義翁紹仁(普覺禪師)等人乘商船東渡日本,於筑前國的博多(今福岡)登陸,這是中國宋代禪僧東渡之始,時年33歲。
初到日本的蘭溪道隆先停留在博多的圓覺寺;第二年,因月翁智鏡之便進入京都泉涌寺,但月翁智鏡認為京都佛教既有宗派根深柢固,禪宗不易在此發展起來,於是勸他至幕府所在地鎌倉。1248年(寶治二年)蘭溪道隆到鎌倉後,先入壽福寺參見曾赴宋留學的大歇了心,並透過了心引見,蘭溪道隆見到時任執權北条時賴。北条時賴想要在鎌倉興建大寺,讓鎌倉成為如同京都的政教中心;三人的相見決定了此後日本臨濟宗的發展。建長寺在1253年(建長五年)落成,北条時賴請蘭溪道隆到此寺開山說法;2年後,1255年(建長七年),北条時賴發願號召千人募鑄巨鐘,蘭溪道隆後來自作鐘銘:「雲收霏開,樓觀百尺,嵐敷翠掃,勢壓諸方」的豪語,並署名「建長禪寺住持宋沙門道隆」,這是日本稱禪寺之始。
蘭溪道隆在幕府護持下,依漢地叢林清規大力弘揚禪宗,連沐浴、洗臉等生活細節都有嚴格規定,且在境內必須說中國話,這些規範可見於禪師墨蹟《法語規則》(國寶);《法語規則》主旨在勉勵寺內僧侶應專心修行,而規則是修行僧日常生活的詳細規定。
1262年(弘長二年)蘭溪道隆移往京都建仁寺,之後由中國僧兀庵普寧接任成為第二代住持;隔年開基北条時賴去世,2年後1265年(文永二年)兀庵普寧返回祖國宋國,因此開山禪師蘭溪道隆再次回到建長寺。然而在蒙古侵襲日本(文永之役)期間,蘭溪道隆被懷疑是中國的間諜,被流放至甲斐國(山梨縣),第二度離開建長寺;後來獲准於1278年(弘安元年)4月第三次重回建長寺擔任住持,但同年7月24日在建長寺圓寂,享受66歲,贈號「大覺禪師」,是日本最初的禪師號。
建長寺建立29年後,愛慕大覺禪師的北條時宗從中國邀請無學祖元(佛光國師)建立圓覺寺。由於無學和尚的活躍,使得禪宗在鎌倉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