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幕府組織介紹(四):評定(ひょうじょう)

一、 成立背景

時間要拉回到元仁元年(1224年)6月中旬,當時掌握鎌倉最大權力的第二代執權北条義時猝死;幕府內部的最高權力突然消失成為權力真空狀態,有心者蠢蠢欲動使政權動盪不安、幕府周邊也瀰漫著騷動的氛圍。爲繼任執權以掌握大權,最有資格繼承執權的北条義時二位兒子庶長子北条泰時和嫡子北条政村展開鬥爭,而其背後各自有北条義時最親近的二位女性姐姐北条政子和正室伊賀氏在背後支持,史稱「伊賀氏之變」。動亂持續到閏7月便落幕,由尼御台幕府第二最高實權人物北条政子所支持的北条泰時勝出,繼任執權。 

 

但如同筆者在《伊賀氏之變》裡所講的,北条泰時雖然背後有尼將軍北条政子作為後盾,然而就血統來說,北条泰時只是庶長子(北条義時年紀最大的兒子,其母親「阿波局」生平未有詳細記錄,故可知其母親身分低下),因此從未被當作繼承人,身分正統性較低、繼承資格較小,這是北条泰時政權的缺點。

 

因此北条泰時在擔任執權後的首要之事便是整備他所繼承的家,以安撫北条氏族內其他人,信服眾人。北条泰時沒有像父親北条義時一樣,擁有強大的權勢和謀略制服眾人並治理幕政,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沒有那樣的實力。

 

加上支持自己的北条政子以及幕府元老功臣大江廣元在伊賀氏之變的隔年(1225)相繼去世;自幕府創設以來一直支持幕府的二大人物去世,鎌倉幕府迎來由下個世代統治的時代,因此有必要思考幕府新的統治方式。

 

 

二、 組織

北条泰時不像父親擁有雄厚的實力地位可以統御眾人、治理政治,因此他選擇的方式不是集中權力,而是將其他人納入權力中樞;大家共同掌有權力、一起承擔責任。也或許他認為年輕時期經歷過的十三人合議制*方式,才是對幕府最好的治理方式,因此仿照十三人合議制,召集11位幕府有力人士組成新的組織,作為幕府最高權力以合議的方式進行幕政的治理,此即為「評定眾」。

 

P.S正治元年(1199年)為掣肘鎌倉殿源賴家的獨裁權而實行的合議制度。雖然是以十三人合議制為原型、同樣的合議制,但與北条泰時建立的評定眾仍是完全不同性質的組織。

 

(一)組成

「評定眾」制度被認為始於嘉祿元年(1225年),但是《吾妻鏡》中要到稍晚的1232年才有可以瞭解組成評定眾成員的記述:

「爲表明對執政並無私心,召集評定眾連署請起文,這些人有11人:中原師員、三浦義村、二階堂行村、中條家長、町野康俊、二階堂行盛、後藤基綱、三善倫重、三善康連、藤原業時長定齋藤原。」

 

除了上面11人外,加上領頭的執權北条泰時及連署北条時房共13人,為創立之初的評定眾。


分析這些評定眾的成員身分:



包括執權、連署在內,這13人中就有10人是十三人合議制成員的親戚或相關人士。除了在御家人間鬥爭中被鬥倒的梶原景時、比企能員、和田義盛等人外,沒有特別在政治鬥爭中敗北、也沒有相關人員被納入評定眾的是安達盛長和足立遠元兩位。不過安達盛長的孫子(安達景盛之子) 安達義景在延應元年(1239年)30歲時成爲評定眾,此後安達氏世襲評定眾。或許原十三人合議制成員較熟悉幕政如此有助於組織營運之穩定,因此北条泰時大量沿用十三人合議制成員相關人士。

 

與源賴家時期的十三人合議制成員以有力御家人爲主相比,北条泰時的評定眾中文士便占了8名,包含中原、三善、二階堂、藤原等來自京都的文官及其後代組成;而武士僅占3名。可見北条泰時設立評定眾之目的即表明為行政、司法組織,因此重視成員必須具備實務能力。那另外3名有力御家人中,最具話語權的人便是三浦義村(三浦氏可說是僅次於北条氏的有力御家人)。至於鎌倉幕府的開創家族源氏則一名成員也沒有。 

 

分析評定眾的成員組成,可以看出到了北条泰時時期,幕府政治的運作已不需要像源氏這樣的武家棟樑來領導;應該說幕府統治架構已進入到不同的階段了。以現代企業為例,可以說創業之初由創立者的領袖風範發揮領導力的時期,進入到以實務能力出衆的職員發揮力量的穩定期。   

  

(二)運作

執權一職作為鎌倉幕府實際的掌權領導者,在評定眾中也作為首長,不過在評定時執權並不會單獨決定事情,基本上鎌倉幕府的政策交由評定眾決定,然後由政所、侍所、問注所分別負責執行評定中的決議事項。以現代比擬的話,執權算是評定的議長(連署是副議長),其所代表的權利(表決權)與其他成員相等,即一人一票、每人票票等值。北条泰時對評定的設定就是在團體中不會有人獨大的情況,避免重蹈十三合議制的覆轍(為爭權爭利,而導致組織有名無實地沒在運作)。

 

在評定制度下,幕府的運營及御家人訴訟事件的審理都必須交由評定眾合議決定;將軍不會出席評定會議,只會閱覽決定事項。評定中決定的事項直接原封不動地反映在幕政上,因此評定作爲幕府的最高決策組織,擁有強大的權力。

 

 

評定眾討論的事項包含幕府的政策、人事、訴訟裁決等許多議題,大大減輕政所和問注所日益增加的負擔,成爲一般事務和審理裁判的主要組織,也因此評定成為僅次於執權、連署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組織。

 

評定眾的目標是,針對幕政議題,除了有力御家人的意見外,再加入實務菁英文官知識和經驗,來平衡御家人的利益並提出實際可行的有效政策。

 

但是,評定合議制的缺點便是「大家意見不統一便無法確定政策」以及「太過於重視大家的意見反而導致沒有實質內容的妥協性政策」這二大本質上的缺陷。

 

在《吾妻鏡》中,有力御家人結城朝光留下了作爲評定眾時的感想,可藉此側面得知評定眾實際運作的情況。

 

結城朝光說:「現在思緒淺薄,無法判斷是非,所以想提意見也無能爲力(中略) 「第一次參加(評定)的那天就應該馬上辭職,但是爲了將名譽留給後代仍勉強擔任評定眾,至今已經當了12個月。」

 

結城朝光出身自有力御家人小山氏,曾參加討伐木曾義仲和源平合戰的老武士;是源賴朝的愛將之一,在梶原景時驅逐事件中,根據北条時政的命令行動。加入評定的時候已高齡68歲,應相當於榮譽會員的地位,然而沒想到評定眾並非如此、竟然是真實參與實際政務的職位。此後,結城朝光覺得跟不太上大家,多次請求泰然才獲得首肯同意辭職。

 

從上述可知,北条泰時的評定眾不像以前的十三人合議制那樣是平衡各家有力御家人派系利益的場所,而是由精通實務的文官成員組成、實際參政的組織。工作的內容也詳細涉及土地買賣以及強調專業性的事務,如制定法律。

 

(三)理想的體制

或許甫上任的北条泰時經過冷靜分析時勢後,認為用以前的方法統治鎌倉幕府是不好的,因此想從根本上改變鎌倉幕府的結構。

具體來說,過往幕府的統治必須依靠強大的掌權者領導政權才得以生存;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必須創建一個「即使幕後掌權者不在也能穩定幕府政權」的新體制。

因此,北条泰時想出了評定眾這一組織。

利用權勢打壓御家人的不滿,故每當掌權者去世時,鎌倉幕府就會因此變得不穩定。因此重要的是適當地消除各御家人的不滿。故只要將機制改成由有力人士(評定眾)協商決定幕政的體制即可。當然也有執權之後行使權力的場合,但基本上把評定決定作爲幕府的最終決定。這樣,無論誰掌權,都能進行穩定的幕政!

或許這就是北条泰時心中理想的幕府統治體制。

三、 卓越影響──訂定《御成敗式目》

隨著評定眾的設立,幕府的訴訟處理變得不易受到權力者的影響,也相對更為客觀。最終,幕府將這些訴訟經驗累積成了《御成敗式目》。

評定眾運行到第七年貞永元年(1232)的8月,《御成敗式目》公佈至第51條,《御成敗式目》開始與其他單行法一同構築起較為完整的幕府法體系。《御成敗式目》以外的單行法,包括比《御成敗式目》更早頒佈的單行法,全部統稱為「追加法」。

*單行法:就特定事項訂定的特別法律。

筆者這裡無意討論《御成敗式目》的內容及其影響等議題,因其範圍過大與本篇主題無關,故在此著重北条泰時編著《御成敗式目》的想法。

編纂《御成敗式目》的北条泰時曾寫信給正在京都擔任六波羅探題的弟弟北条重時;藉此留存的書信,可以瞭解北条泰時編纂《御成敗式目》時的想法與心境。

書信共有兩封,一封寫於1232年8月8日,另一封則寫於同年9月11日,內容並無太大的差異,其中的重點如下:

  1. 訴訟時遇到相同的爭議問題,不可因當事人地位的高低與權力的大小得出不同的判決結果,應預先建立式目(法條)。

  2. 依據式目(法條),縱使是不識字之人也能預先有所思考,判決更不會被太過草率地隨意更改。

  3. 原本應依據律令格式等公家法進行裁決,但由於在地方上知曉公家法之人甚少,所以在不知法的情況下地方多有因謀劃偷盜或是夜襲等重罪行為而毀掉人生之人,原本不知法之人若是事後依據公家法來裁定,仿佛不知不覺落入某種圈套。因而,源賴朝甚至歷代將軍都未曾依照公家法來進行裁決過。儘管京都等地會嘲笑《御成敗式目》是無知的蠻夷武士七拼八湊制定出來的東西,但如若不事先制定《御成敗式目》,今後恐怕將更是無法可依。

  4. 讓關東的御家人、守護所、地頭學習《御成敗式目》。

  5. 《御成敗式目》所不能涵蓋之處可在日後補全。

  6. 《御成敗式目》的內容並非參照具體的法典而作,它是一種對合理性的說明供武家之人使用,因而其不會影響到京都朝廷的決策及律令規定等內容。

從以上內可以看出,縱使已經預想到會招來貴族「蠻夷武士七拼八湊制定出來的東西」的嘲笑,但北条泰時的態度依然不卑不亢。甚至「它是一種對合理性的說明」一句表明北条泰時對於新的武家法必將優於不切實際、毫無效力的公家法報有相當自信。

鎌倉幕府初期少有文章抒發東國人的情感。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御成敗式目》和北条泰時的書信可以說是極其稀有之例,它們表明東國人自認是「蠻夷」的一種意識。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第6點的適用範圍表明幕府與朝廷之間的統治範圍仍有嚴格的分界線。

《御成敗式目》的最後是幕府負責裁決的奉行人的連署:

  1. 判斷是非時,不能受親疏遠近與個人好惡的影響

  2. 但凡認為合理的,無須忌憚其他奉行人及有權勢者的判斷,可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3. 對於已做出裁決的事件如果出現問題,所有參與裁決的奉行人均負有連帶責任,且參與判決時需要以虔誠的態度向神佛起誓。

此處的署名人是,上面提到的11名評定眾再加上北条泰時和北条時房,共計13名成員。

正如石母田正所評述的,這段文字彰顯了裁決團的責任感與道德觀,它富有崇高的精神色彩。

幕府裁決中,除了政治背景外,並沒有硬性指標能夠衡量奉行人的公正取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貫徹。但是「非勘」即在進行了錯誤的裁決後會受到相應處分的事例,倒是證明了幕府重視裁決公正性的態度。

例如其中一例:仁治二年(1241年)5月,擔任問注奉行的大江以康和紀伊五郎兵衛入道寂西以及同七左衛門尉重綱,在處理陸奧國小田保追人、若村的紛爭時,因為做出了錯誤的裁決而各被沒收一處領地以示懲處。縱使沒有詳細記載可以查證該裁決的具體內容,但由該事例可見,在裁決中裁決人必須具備相當嚴格的公正性。

 

四、 後續

回過頭來看,鎌倉幕府政權的建立是殿基於鎌倉殿(將軍)和各個御家人的主從關係。北条氏僅是鎌倉殿的家臣,雖然是御家人的第一,但並非主君。在經過三代鎌倉殿之後,鎌倉殿成為僅是名目上、形式上的存在,主宰幕府的變成有力御家人的合議。

評定眾們直到第5代執權北条時賴時代(1246年~1256年)爲止,一直很順利。北条時賴時期爲了有效處理大量的訴訟案件,於1249年(建長元年)在評定眾下專門針對訴訟問題新設「引付」,對評定眾制度進行改革。

不過此時經歷宮騷動、寶治合戰等各種鬥爭後,排除各種勢力、獨佔執權地位的北条氏權力益加擴張;幕府的最高權力者不是在幕府中擁有地位的執權,反而是北条一門中的最高地位者,即屬於北条一族本家的「得宗」。到了鎌倉時代後期,以「得宗」為中心的寄合(寄合衆)漸漸掌握實質權力取代評定,評定變成毫無權力的組織。並且因應這一態勢,評定眾成員也由北条氏所獨佔。當初北条泰時設置評定的理想逐漸消失……。

在室町時代,亦以幕政的一個機關而被設立,不過與鎌倉幕府末期的評定眾同樣,被當作是足利氏一門的榮譽役職,實質權力極小。式評定眾由吉良氏、畠山氏等足利氏一門中,接近將軍家的當主就任,其他氏就任的則是出世評定眾。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網路資料、第三點內容取自《源賴朝與幕府初創》(山本幸司,中國文匯出版社,原日本講談社 日本的歷史系列第5部)


鶴岡八幡宮的鳥居與段葛介紹

(一)鳥居

鶴岡八幡宮的參道上有3座大鳥居,距離八幡宮由遠至近分別為一之鳥居、二之鳥居、三之鳥居。最靠近由比濱的是一之鳥居(距離約600公尺),而從一之鳥居沿若宮大路步行至最靠近鶴岡八幡宮的三之鳥居大約為1,300公尺,足見其參道之長。

 

三之鳥居


二之鳥居

據推測,源賴朝創建鶴岡八幡宮時也有設立鳥居,但是當時只有1座木造鳥居(現在濱之鳥居遺跡,位於現在一之鳥居往北約190公尺處);古代的人是由此步行至鶴岡八幡宮本殿參拜;之後鳥居數度因地震、火災、風災等災害被破壞又重建。到了1668年(寬永八年)由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重建時,確立了現在三座鳥居的形式,並從遙遠的備前國(現岡山縣東南部)犬島上,採取被稱爲花崗岩御影石的石材,建立3座石造鳥居。

 

此背後有一段傳說:據說德川家綱是因為受到祖母、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之母崇源院*的願望影響。據傳崇源院在懷著德川家光時,曾在鶴岡八幡宮祈禱安產;因為鶴岡八幡宮從鎌倉時代開始就是武士們的聖地,也是源賴朝和北条政子祈願安產的神社。之後,順利生下孩子的崇源院在某一晚夢見八幡神,並告訴她:用犬島的奇石在鶴岡八幡宮建造大鳥居。醒來後,崇源院向德川家光說明這個夢,並希望下次若有修復或重建的機會,一定要依照夢境的指示建造鳥居。最後,崇源院的願望由其孫德川家綱實現。

P.S:崇源院(江)是淺井長政的三女兒,也是豐臣秀吉的側室淀殿(茶茶)的妹妹,於1595年(文祿四年)與德川秀忠結婚。

 

一之鳥居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3座大鳥居全被指定爲國寶,但在1923年(大正十二年)的關東大地震中倒塌。之後,二之鳥居和三之鳥居使用鋼筋混凝土重建,但一之鳥居則根據1934年(昭和九年)制定的修復計劃,儘可能使用原來的石材,不足的部分比照德川家綱從犬島上取回花崗岩修復重建,並於1936(昭和十一年)竣工。

 

而現在鎌倉國寶館附近的源實朝歌碑就是前一代二之鳥居的柱子;前一代三之鳥居的柱子則被改作鎌倉山石碑豎立在市道大船和西鎌倉線的十字路口。在源氏池旁邊也放置了石造鳥居的笠木,但不確定是前一代的二之鳥居或三之鳥居,還是白旗神社的舊鳥居。

 


細看一之鳥居,可看出因使用新舊不同的石頭而有顏色差異。鳥居右邊的柱子上寫著「寬文八年戊申八月十五日 御再興鶴岡八幡宮石雙華表*的銘刻,由此可見是使用德川家綱時期建造的鳥居構件。

P.S石雙華表:「雙」有1對之意;「石雙」則是指石造的1對(2根)柱子。「華」表示中國傳統宮殿、陵墓中的柱子,在此則意指鳥居的意思。因此「石雙華表」合在一起就是指石造鳥居。

 

(補充)舊一之鳥居(濱之大鳥居)

1990年(平成二年)的挖掘調查中,在距離現在一之鳥居190公尺的由比濱人行道十字路口發現鳥居的遺跡(柱痕)。這個痕跡證明了源賴朝一開始是把鳥居設置在此,亦即最原始的鳥居位置其實在這。據考證濱之大鳥居最後一次重建是1553(天文二十二年)時由北条氏康重建。

現在,若宮大路左右兩側鳥居柱子所在的位置上,鋪著圓形瓷磚以示其曾經存在的證明。

鶴岡八幡宮參道上鳥居與下馬位置關係圖


(二)段葛

若宮大路上二之鳥居與三之鳥居之間有一段長約500公尺、比一般地面高的人行道,這段路稱為「段葛」

 

現在段葛是春天賞櫻的著名景點

源賴朝進入鎌倉後,積極開發城鎮欲使鎌倉成為日本第二首都,因此御家人們挖掘鎌倉四周的山脈,以增加少數的平地及建屋用地,然而造成山區的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每逢下雨就會有泥沙和水流到若宮大路上,使路面變得泥濘不堪;再加上源賴朝為祈求妻子北条政子生產順利,因而建造了段葛。據說建造時,連有力御家人北条時政、畠山重忠、和田義盛也親手流汗搬運土石堆砌這高於一般道路的堤壩。

 

雖然俗稱段葛,但隨着時代的不同,有各種不同的稱呼方式。例如:「置石」(在低溼地放置石頭)、「置き路」「作道」「千度壇」等,這些名稱出現在《風土記稿》(江戶時代後期編纂)等古書籍中。目前還不確定何時開始稱爲「段葛」,或許只是因爲是用葛石(かずら石)堆疊而成的,所以就稱為「段葛」。

 

段葛過去其實是從一之鳥居開始的。但1878年(明治十一年)二之鳥居以南成爲官有地(國有地),使得段葛消失。到了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在一之鳥居和二之鳥居之間建設國鐵(JR)橫須賀線後而有鐵路橫切經過,使得參道風景大幅改變。

 

段葛盡頭處

另外,現在測量段葛在二之鳥居出入口的寬度和在靠近三之鳥居處的寬度,會發現前者比後者還要寬,亦即:從二之鳥居到三之鳥居,路寬逐漸變窄。藉由改變路寬,使距離越遠道路看起來越長,因此從二之鳥居往鶴岡八幡宮本宮看,距離似乎很遙遠,這種手法稱為「遠近法」。據說使用這種手法的目的有軍事上防禦的功用:若是沿著若宮大路由南往北向幕府進攻,會讓敵人視覺上看起來比實際距離更長的錯覺。但源賴朝在建造段葛時,是否真的採用遠近法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段葛雖然是在鎌倉時代建造的,但現在的段葛已非中世紀初期那時建造的,近代曾多次改建修復才成為如今的樣貌。

 

鎌倉時代建立段葛後,還設置了「上之下馬」、「中之下馬」、「下之下馬」3個據點。正如「下馬」的名稱,是指人們從馬上下來步行段葛前往鶴岡八幡宮參拜;因此段葛也被視為鶴岡八幡宮的參道。而當時3個下馬各自的位置分別在哪?依據《鎌倉市史》:

「上之下馬」:位於現在的橫大路(現在三之鳥居前的縣道204號線)。

「中之下馬」:小町口(二之鳥居附近)。

「下之下馬」:湘南信用金庫南邊人行道(縣道311號線、由比濱大通)。

 

1962年(昭和三十七年)120日三之鳥居後面的太鼓橋前進行公共下水道工程時,在地表下約180公分處發現鋪設的石塊(敷石)。分析這些石頭後發現其年代大約是12世紀,亦即平安鎌倉時代的參道被埋在地下約2公尺左右,換句話說當時的地面比現在低2公尺。


鶴岡八幡宮境內其他景點介紹

 鶴岡八幡宮境內其他景點介紹



(九)宇佐神宮遙拜所

在這裡可以遙拜位於大分縣的全日本八幡宮總本社──宇佐神宮。

 

照片取自鶴岡八幡宮官網

(十)親銀杏與子銀杏──見證鎌倉歷史的御神木

1955年(昭和三十年)被指定為神奈川縣天然紀念物,並成為鶴岡八幡宮的親善大使。其樹齡有800年到1000年等不同的說法。

2010年(平成二十二年)310440分左右,大銀杏因為強風使根部折斷而倒塌,之後於315日,將4公尺高的根部移植到距原址7公尺處。在約莫倒塌一個月後,經過再生的努力終於冒出根芽。此外,在鎌倉文華館.鶴岡博物館咖啡店及店內可以看到「親銀杏」的樹幹。


豆知識:

1219年(建保七年)127日,時任八幡宮別當的源賴家之子公曉,據說其躲在這棵銀杏樹後面埋伏等待前來八幡宮參拜的源實朝,並將其殺害,因此又有「隱藏銀杏」的別稱。

這個傳說自江戶時代開始變得有名,然而此說真偽難辨;有人質疑這個傳說,因為此事並未記錄於當時的史料,且考量當年銀杏的樹齡恐怕還沒大到能讓一個人躲藏。然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公曉是躲藏在前一代的銀杏,而現在的銀杏是第二代,目前仍無定論。

 

(十一)大石階

鶴岡八幡宮的象徵之一是參道正面的大石階。石階將鶴岡八幡宮的主神殿──本宮及若宮分成上下兩宮的形式。站在石階梯的頂端(即本宮樓門前)可以眺望筆直的若宮大路及鎌倉市鎮,彷彿君臨鎌倉、統治天下的感覺(因為鎌倉開創第一個武家政權,並主導日後將近700年的日本政治)。

 

在階梯下一覽本宮、銀杏和石階梯同框的畫面。

站在石階梯上眺望鐮倉市鎮街景。
(十二)柳原神池

柳原神池位於若宮到白旗神社的路上。名字的由來是因爲這裡曾是柳樹的名勝,現在則成爲楓葉的名勝,每到秋天楓紅映照在水面上,美不勝收。

 

螢放生祭照片,取自鶴岡八幡宮官網

柳原神池也是6月上旬的「螢放生祭」9月「鈴蟲放生祭」的祭典場所。螢放生祭當天可以在柳原神池觀看儀式,從第二天開始長達約一周、每日從傍晚到晚上九點左右會公開放生螢火蟲。這是能看到大量螢火蟲的寶貴機會。

 鈴蟲放生祭則是在舞殿舉行儀式,同時在柳原神池周圍放生鈴蟲,故無法同時觀看兩邊。若是在鈴蟲放生祭後來到鶴岡八幡宮,一定要去柳原神池洗耳恭聽鈴蟲的鳴叫聲。

 以上兩祭典都是鶴岡八幡宮歷史悠久的重要活動,能藉此感受生命的寶貴和自然的豐沛,並向大自然懷抱感恩的心。

 

(十三)由比若宮遙拜所

從這裏可以遙拜位於材木座的元八幡宮—由比若宮。

 

(十四)鶴龜石

在由比若宮遙拜所左邊有2塊石頭名為「鶴龜石」。

依據1841年(天保12年,江戶時代)編纂的《相模國風土記稿》記載:據說用水洗石頭的話會浮現出鶴和龜的模樣,因此被視為吉祥之石。然而現在不允許真的用水洗,故無法確認傳說是否屬實。不過,似乎有許多人會觸摸它以祈求好運或獲得能量。

 

(十五)流鏑馬馬場

流鏑馬馬場是橫貫神社境內東西向的道路。每年916都會在此舉行流鏑馬神祭。祭典當天會像鎌倉武士一樣,身穿狩獵裝的射手們邊騎馬邊射穿配置在馬場的3個箭靶;此祭典是傳承自源賴朝時代以來800年的傳統。

流鏑馬神事,照片取自鶴岡八幡宮官網

弓馬術禮法由小笠原教場宗家以下一門進行雄偉壯麗的表演侍奉,令人宛如身在鎌倉時代。

 

(十六)源平池

源氏池也是春天賞櫻的景點之一

穿過鶴岡八幡宮的三之鳥居,眼前的太鼓橋左右兩側有蓮花池塘:右側名為「源氏池」、左側則是「平家池」,合稱「源平蓮池」。其實嚴格來說是一個池塘,只是由於太鼓橋連接,所以看起來是2座不同的池塘。

據《吾妻鏡》記載,池塘是1182(養和二年)與旗上辯財天神社一同建立的;該年4月源賴朝吩咐其信仰的伊豆山神社別當專光坊大庭景義將原本是水田的地方改造成池塘。據說當時的池塘面積比現在大3倍左右,似乎延伸到現在的流鏑馬場南側。

 源平池最有名的特徵便是源氏池中有3座島嶼、平家池中有4座島嶼,據說是因為日文的「三」與「產」(繁榮)、「四」與「死」同音;為祈願源氏興盛、平家滅亡而設置;另外,每到夏天便可看到源氏池中的蓮花是代表源氏旗幟的白色,相對的平家池中的蓮花顏色則是代表平家旗幟的紅色。不過現在的源平池是不同顏色的蓮花混種。

平家池與鎌倉文華館.鎌倉博物館合影

 以上幾點必須釐清:一、源平池何時以及為何被填埋變成現在的面積大小?因為沒有相關紀錄,所以目前並不清楚原因;也許在陸續建造佛塔、佛塔的過程中,因為用地不足而縮小池塘範圍。二、同樣的,目前也不知道池塘中的島嶼是何時設置的。三、由於蓮花是佛教的代表花,所以可能在很早的時候便栽種(也可以後期改種),因此與源平旗幟顏色的關聯由來也不明確。總而言之,源平池這個名字因為是從江戶時代開始使用,因此可以認為:圍繞池塘的傳說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即使「源平池」這個名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這座池塘是以前鶴岡八幡宮當作放生池使用,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池塘在創建初期就已經存在。由於鶴岡八幡宮以前是神佛混淆的八幡宮寺,因此也會舉行放生會。在神佛分離後,放生會被改稱爲「放生祭」。現在鶴岡八幡宮每年會舉辦「螢放生祭」、「鈴蟲放生祭」(於柳原神池舉辦)。

 

P.S放生會起源

放生會起源於大分縣宇佐市的八幡宮總本宮──宇佐神宮,其由來要追溯至720年發生的「隼人*之亂」。在朝廷與八幡神一同鎮壓動亂後,宇佐一帶便不斷有瘟疫發生導致民眾死傷。大家都認為是隼人的亡靈在作祟;因此為安撫他們的怨靈,人們決定根據佛教的殺生戒律放生生命,舉辦放生會。此後,這項活動逐漸擴展到全日本。

資料來源:https://www.fukuoka-now.com/zh/hojoya-guide/

 

(十七)政子石

政子石位在旗上辯財天神社的後方。

據說這塊石頭是源賴朝爲了祈願妻子北条政子平安生育而設置的,因此稱爲「政子石」或「姬石」。除了保佑生子和順利生產外,也保佑姻緣和夫妻圓滿。

現在政子石被柵欄圍住並禁止觸摸。

 

(補)太鼓橋

穿過鶴岡八幡宮的三之鳥居後,可以看見地上有一塊明顯突出物且被柵欄圍住,細看才會發現原來是一座石橋呀!

太鼓橋原本是朱紅色的木橋,因此又被稱爲「赤橋」,以前是可以通行的。

其與源平池同時建造(1182年,養和二年),但因1923年(大正十二年)的關東大地震而全毀,1927(昭和二年)使用鋼筋混凝土重建。雖然現在無法走在這座橋上了,但其與附近的夷堂橋、歌之橋等一同被選爲「神奈川百選之橋」。

依據《新編鎌倉志》記錄,橋的長約9.1公尺、寬約5.5公尺;具有9座六角形的石造橋墩,橋形猶如彩虹,坡度高達30度,所以很難走過去,據說在被封鎖之前,常看到前來參觀的小孩跑上去玩耍滑倒的樣子。


 豆知識:與太鼓橋有關的北条氏「赤橋流」

鎌倉幕府六代執權北條長時之子北条義宗在赤橋(太鼓橋)附近建造了屋敷(宅邸),因此被稱爲「赤橋駿河守」,此後其家系稱作「北條氏赤橋流」。順道一提,北条義宗的孫子北条守時是鎌倉幕府最後一任執權。

北条泰時當權時期重大事件一覽表

北条泰時擔任執權期間( 1224 年 6 月至 1243 年 6 月)也並非完全如一般印象的泰平、順利,發生事件條列如下。因此筆者先前的文章才會介紹一些看似不相關、不起眼、令人摸不著頭緒的主題,便是在挖掘當時候的事件、盡可能地還原當時候的世界,讓大家更了解那時期的歷史。 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