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將軍宗尊親王遭驅逐過程
(一)
妻子近衛宰子密通事件
建長四年(1252年)4月,歲的宗尊親王來到鎌倉。8年後的文應元年(1260年)2月5日,近衛兼經之女──近衛宰子來到鎌倉,並被北条時賴收為養女。3月21日,近衛宰子嫁給將軍宗尊親王成為其正室,被稱爲御息所;此時宗尊親王19歲、近衛宰子20歲。
北条時賴將近衛宰子收為養女,某種程度上來說符合了北条氏女性與將軍結緣、持續成為將軍外戚的原則。4年後,文永元年(1264年)4月29日生下了惟康王。
接著來到本文主題──將軍宗尊親王被驅逐的當年。以下過程紀錄主要來自史書《吾妻鏡》。
文永三年(1266年)正月,鎌倉像往年一樣舉行新年活動,但每年正月17日例行舉辦的鶴岡八幡宮參拜因宗尊親王生病而延後到30日。宗尊親王生病不久後就痊癒了。這時被命令為宗尊親王祈禱護身的是松殿僧正良基(?~1266)。然而,此時卻爆出宰子分娩時祈求安產的護持僧良基之間的密通事件。
至於密通事件消息實際流出的時間過程以及宗尊親王實際得知密通事件的時間為何,由於未有文字紀錄,因此不得而知。那麼我們為什麼知道密通事件的消息在那時可能已經流入宗尊親王耳裡呢?
因為文永三年(1266年)3月6日早晨,宗尊親王突然派遣親信木工權頭藤原親家作爲私人使臣上洛,而藤原親家直到6月5日才返回鎌倉並帶來父親後嵯峨上皇的「諷刺」回復,其大意在提醒注意御息所宰子的事情。由於此信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已不可考,但我們從後嵯峨上皇的答覆推測,先前3月派出藤原親家傳達的訊息極有可能就是有關御息所密通事件的內容,至於其內容為何,後文推測說明。
以該事件爲開端,鎌倉和京都之間從6月初開始瀰漫著不安的氣氛。6月20日時任連署─幕府實際掌權者─北条時宗在自家宅邸召開秘密聚會──即「深秘御沙汰」,出席者有執權北条政村、金澤(北条)實時和安達泰盛共4位幕府高層,其討論內容極有可能就是在商討放逐宗尊親王一事。而好巧不巧,良基可能耳聞幕府的秘密聚會深知自己的後路不保,突然退出御所,從此銷聲匿跡。
6月23日6點左右,幕府以保護宰子和姬宮掄子為名,突然將其從御所搬遷到北条時宗的山之內殿(現今明月院附近),而若宮惟康王則搬進北条時宗的小町宅邸(現今寶戒寺);聽到這個消息後很多人跑向小町宅邸,鎌倉內一片譁然,不過理由不得而知。第二天24日凌晨發生大地震,而宗尊親王的親信左大臣法印嚴惠僧侶逃走失蹤。6月26日鎌倉周圍的御家人們像蜂群一樣爭先恐後地來到鎌倉,街上的人群多到居民連家都回不去;緊張的局勢彷彿一觸即發。
7月1日御家人們有些人強行通過關口進入鎌倉、有些人繞路,甚至還有些人偷偷進來。大家攜帶武器躲藏在鎌倉外的民宅內。到了晚上6點左右突然開始行動;全副武裝的人們聚集,但是卻什麼都沒發生天就變暗了。當天天氣似乎也配合著局勢下了雷雨。
7月3日,從早上開始,鎌倉的居民們陷入恐慌,有的拆了房子、有的搬家、將財產藏起來,原因是這裡日後可能成爲戰場。上午9點多,身穿盔甲的士兵們手舉旗幟自東西方趕來,到北条時宗的宅邸門前聚集。另外在政所南大路上,聽到眾人整齊劃一的聲音。
之後,少卿入道心連─武藤景賴和信濃判官入道行一二階堂行忠作爲北条時宗的使者,三度往返於北条時宗宅邸與將軍御所之間。當發生緊急情況時,之前的先例要麼將軍進入執權宅邸、要麼人們聚集到將軍御所外守護將軍,然而這次兩者都沒有實現,所以世人覺得有點奇怪。據說,早晚經常出入的將軍元老近臣們全都離開了,只剩周防判官島津忠景、和泉次郎左衛門尉二階堂行章、伊東刑部左衛門尉佑賴、鐮田次郎左衛門尉行俊、澀谷左衛門次郎清重等5人商量後留在御所。
次日7月4日,中午左右發生騷亂:名越教時突然率領數十騎士兵從藥師堂谷的自家(現今覺園寺附近)出發前往塔辻的宿所,引起附近騷動,一時甚囂塵上。
名越教時是反得宗家的名越流北条氏之一,也是寬元四年(1246年)引發宮騷動的前將軍藤原賴經相關人士,這一舉動被看作是欲奪回宗尊親王、與得宗家對決。
對此北条時宗派遣使者東鄉八郎入道牽制名越教時的軍事行動。雖然名越教時帶頭貌似反叛,但最後未有任何隻字道歉。下午8點左右,宗尊親王進入越後入道勝圓─北条時盛在佐介之谷的宅邸。移動的過程是使用女房輿(當作罪人處理),據說這是爲了離開鎌倉(被趕回京都)而舉行的啓程儀式。
7月8日便踏上歸洛之路,據說宗尊親王在通過鶴岡八幡宮的赤橋前將轎子轉向若宮的方向,短暫地祈禱離別並詠歌(《中書王御詠》)。此次一別,之後便再也未見到嗣子惟康王和掄子及妻子宰子。7月20日子時到達京都,進入了六波羅探題北方北条時茂的宅邸;紀錄鎌倉幕府歷史的史書《吾妻鏡》以這條紀錄作為最後一條紀錄結束。
次日21日作爲幕府的使節,二階堂行忠和安達時盛進入京城,22日會見關東申次西園寺實氏,提議擁立3歲的惟康王爲新任將軍。同月24日馬上為惟康王進行小除目儀式,將其任命為征夷大將軍。
(二)
其他史料
在以上《吾妻鏡》地記錄中,沒有明確表示宗尊親王謀反所以才被驅逐,但在《將軍記》和《日本王代一覽》中記載,宗尊親王生病時,將松殿僧正良基作爲護持僧安排在身邊,因此傳出企圖擾亂社會的風聞。另外《保歷間記》中也把宗尊親王讓位上洛的理由定爲「因為良基僧正的事情」。
而在《鎌倉北条九代記》中則紀錄:
「(松殿良基)趁著和歌會的時候,召集親信、祕密策劃一項計劃,討伐北条時宗並按照幕府的意願接管國家。關於他(應是指北条時宗),他不願聽信流言去談論此事,但如果有很多事情需被北条時宗知道的話,北条家就會比其他人對所有事物更加保守、多疑和謹慎。(略)良基是進行惡逆謀劃的始作俑者。」
不僅譴責良基僧侶的惡行,還批評宗尊親王爲暗主之態。
從以上得知,除了《吾妻鏡》以外,幾乎其他史書都將宗尊親王遭到放逐的原因推給這位僧人松殿良基。或許是不方便批評皇子、又或許是因為根本沒理由驅逐親王,因此有的史書乾脆不明寫過程原因,有的就把他推給親王旁邊無關緊要的人。
事情表面上整體似乎是以宗尊親王的正室近衛宰子與僧正良基私通事件爲藉口,以宗尊親王涉嫌謀反為由將其驅逐。但事情真正的原因真是這樣嗎?讓我們在下面慢慢來討論。
(三)
人物簡介──松殿良基
1.出身
良基是前攝政藤原基房的孫子;藤原基房是近衛基實、九條兼實、慈圓等人的兄弟;藤原基實死後藤原基房繼承攝政、關白之職,其女兒嫁給木曾義仲,然而壽永三年(1184年)木曾義仲倒台,藤原基房也辭掉攝關家、退出政壇。
良基的父親為松殿忠房,出生於建久四年(1193年),自10歲元服同時被授予從五位上起,在不到10年內便一路升任從三位、權中納言、到了23歲升至權大納言,元仁元年12月25日(1225年1月)32歲時登上大納言的寶座。這種升遷速度與三條家、西園寺家、大炊御門家等清華家的當主們幾乎相同。但是,在父親藤原基房死後,三條實親、西園寺實氏、土御門定通、大炊御門家嗣、德大寺實基都相繼超越忠房晉升爲大臣(其中,除實基以外,其他人都從權大納言晉升爲未經過正官)。九條道家、一條實經父子下臺時,他也是攝關候選人之一,但最終未能就任。擔任大納言後便從未再往上升,一當就當了22年,直到54歲時寶治元年(1247年)出家,並於文永十年(1273年)過世,享年81歲。
據說,良基與曹洞禪的道元祖師有堂兄弟關係;其大伯(父親的哥哥)藤原師家的妾是北条時政的女兒,或許因為有這樣的關係,有佛學背景的良基深受北条氏信任,在貞應二年(1223年)6月26日首次出現在《吾妻鏡》中就主導北条政子出席的重要佛事:
「天晴。於五佛堂所被修之千日御講。今日被結願。導師松殿法印。請僧十二口。二品御參堂云々。」
(翻譯:今天是勝長院內的五佛堂念經千日儀式滿千日的日子。指導僧是松殿法印良基,隨行僧侶有12人。二品家北条政子似乎也會來參拜。)
之後在鎌倉更是擔任祈禱北条時賴生病痊癒、將軍御息所生育等重要儀式的護持僧。由此推測,良基於1223年之前應該就來到鎌倉了。
2.年齡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松殿良基的年齡。
考慮到良基的父親松殿忠房的出生年月(1193年至1273年,80歲),假設良基是忠房20歲時生的孩子,那他出生於建歷二年(1212年),依照在《吾妻鏡》中首次登場的紀錄(1223年),他出現在鎌倉時才12歲左右,小小年紀不太可能就成為「護持僧」的角色吧;以其父親生下他時的年紀再往回推,若在鎌倉時的年紀要再大一點─頂多再加5歲,那麼他的出生年份為1207年(父親15歲時生他)。
然而到了文永三年(1266年)─經過43年後─是松殿良基第二次出現在《吾妻鏡》,那麼依照上面的推測,此時他的年齡大概介於54歲到59歲。26歲的宰子竟然會與快要聽天命的僧人有私通、不軌?難道是因為彼此都是京都貴族(攝關家)出身,在相隔遙遠的鎌倉上被年輕丈夫所沒有的成熟男人魅力吸引然後一起生活久了而日久生情?
雖然年齡方面的資料不足,但若是依照上述的推論來看,不禁讓人質疑「密通」事件的真實性。
而且更奇怪的是在《尊卑分脈》中,紀錄良基於「延慶元年(1308年)12月」逝世;延慶元年(1308年)距離推測其出生的年份,最年輕為96歲、最老則超過100歲!雖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那個時候算是(以現代來說也是)非常長壽的人!當然這個前提是《尊卑分脈》紀錄的卒年是正確的。
總而言之,這裡提出良基年齡的問題主要是要大家思考「密通」事件的真實性。
二、
將軍被驅逐原因
(一) 宗尊親王方面
1.3月傳遞私信給父親後嵯峨上皇的回復
先從距離宗尊親王被驅逐最近時的跡象來推測。
前面提到被驅逐當年3月早晨,宗尊親王曾派遣親信藤原親家作爲私人使臣上洛,向父親後嵯峨上皇傳達不公開的私信,然而等到6月卻收到父親的「諷刺」回復,並提醒要注意御息所宰子的事情。
有人認為宗尊親王可能是向父親傳達自己想與御息所離別的意思,故想與父親上皇商討。不過以後嵯峨上皇的角度來看,首先由於後嵯峨上皇的上位背後是因為有幕府的支持才得以擔任天皇,因此其非常聽從幕府;再來他或許認為宗尊親王未與幕府執權、連署或其他北条一族重臣商議此等大事而直接向京都反應,此舉非常不妥恐會引來幕府非議,進而惹禍上身,因此才會在信中表達「諷詞」極力反對之意。
但是如同前面所說的,藤原親家作為私人使臣傳達的訊息以及後嵯峨上皇回復的內容都未留傳下來,因此筆者認為以上內容僅為推測;再者我們也不知道幕府是否得知藤原親家自京都帶回來的訊息內容,因此不能進而推斷由於宗尊親王未與幕府討論要與御息所離開一事因而惹怒幕府導致遭到廢黜。只不過剛好依照時序來看,在藤原親家回來的15天後剛剛好幕府高層召開「深秘御沙汰」後決定廢黜將軍;這裡的相關史料證據不足,無法妄下定論。
2.宗教方面
一般認為,宗尊親王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產生認知自我,與繼承得宗家的北条時宗產生了微妙的矛盾──尤其以圍繞統轄供奉人相關人事權上有所矛盾。與之前的將軍不同,宗尊親王會直接、積極地要求將軍出行時的御家人供奉事務,還會嚴加查處御家人供奉怠慢之事。將軍出行催促和弓始射手的選定等這些原屬於小侍所的業務,宗尊親王在圍繞供奉活動上逐漸專有獨裁化,因此在小侍所統轄近侍諸役方面引起北条時宗、金澤實時的強烈反對與警戒,進而欲除之而後快。
然而筆者在介紹《宗尊親王宗教方面相關事蹟》的文章中討論過:或許是因為宗尊親王到達鎌倉時年紀還小、也或許幕府本來就當親王只是傀儡要架空將軍而已、又或許是因為有藤原賴經謀反事件的前車之鑑,北条氏開始限制將軍權力的發展,因此宗尊親王在宗教活動上只參加作為「將軍」必要出席的宗教活動,如鶴岡八幡宮的初詣、例祭和二所詣,另外幕府授予的權限也只得選擇這些活動的供奉人,此外其他宗教方面的事務都不得插手。
不過或許是基於對宗教的敬仰,也或許是對「將軍」職位的尊重,宗尊親王仍相當重視這僅存的權限,會親自選定或是要求閱覽參加祭祀活動的供奉人名單。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宗尊親王本於自己的權限內可以要求的行為,並無不妥或有逾越權限之舉,而且也未與北条氏的利益有所衝突。雖然是被架空的「傀儡將軍」,但宗尊親王似乎仍相當稱職地做好這個「傀儡將軍」。
另外,針對小侍所統轄權的問題,雖然北条時宗於文應元年(1260年)2月突然就任小侍所別當,成為第二位別當;北条時宗如此突兀的舉動似乎是在與宗尊親王爭奪將軍近侍的人事權,要主導將軍事務。
筆者同樣在前文中說到,首先北条時宗當時年僅10歲、年紀尚幼不太可能主動提出要進入小侍所擔任別當,此舉應當是由其父親北条時賴所主導安排,至於會這樣安排是爲了讓將來成為執權的北条時宗向北条實時學習並累積從政經驗。
最重要的是在北条時宗擔任小侍所別當後,史書上在管理供奉人方面上並未有與宗尊親王發生衝突的紀錄。因此不能因為北条氏先前有藤原賴經成年後被驅逐的事例,就認為北条得宗在小侍所的統轄供奉人相關人事權上與宗尊親王起矛盾、衝突。
3.和歌方面
另一方面,宗尊親王最大的成就──和歌。在介紹《宗尊親王和歌方面事蹟》的文章中提到,除了侍奉將軍的近臣外,幕府也有很多人會與宗尊親王切磋和歌,其中包括北条氏和其他御家人:如北条政村、北条重時和北条長時父子、後藤基政、島津忠景等;京都詩人則有藤原顯氏、飛鳥井教定或真觀(葉室光俊)、仙覺等人。
京都詩人喜愛和歌不意外,不過沒想到北条氏竟然也有人喜愛和歌。那是因為自源賴朝時代以來,東國武士會藉由學習京都朝廷的文化,如和歌、蹴鞠等,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好比擬自己的權力如同京都朝廷一樣。另一方面,從武士們渴求被授予擔任朝廷的官職現象一樣,希望藉由朝廷傳統王朝的權威來強化、維持自己在地方上的權勢。
回到主題,如果人們擁有共同興趣,便會經常聚在一起然後成為好朋友;藉由平時與歌人們的互動,逐漸產生好感並結為黨羽。此外,宗尊親王對和歌的熱愛甚至藉由幕政把它制度化了,如弘長元年(1261)3月的「歌仙結番制」或是定期舉辦和歌會;中世紀的歌壇大多被公共化,但宗尊親王在幕政的公共場合中,和歌制度化佔據相當大的部分。
然而從幕府的角度來看,隨著宗尊親王慢慢長大,可能開始透過詠歌聚會的場合與御家人和親近者們做出詠歌以外的事務,已經超出當初幕府容許的範圍,漸漸脫離幕府的掌控、慢慢成為潛在的威脅。
試想甫上任執權的北条時宗,在面對爸爸扶植的將軍宗尊親王時,彷彿是在面對舊勢力,而且將軍三不五時的找近臣好友召開聚會,雖然表面上是在詠唱和歌,但實際上是在做什麼不得而知,無法掌握的風險恐為自己的政權增添幾許不安的因素。
另外還有一點,在宗尊親王逐漸長大的同時,當初推動迎接宮親王的幕府高層重要人士─北条時賴、北条重時、北条長時等人─陸陸續續地離開;其中也包含了常參與宗尊親王和歌會的成員。
這些迎接宮親王的幕府高層重要人士,當初既然會同意並推動宗尊親王前來鎌倉事宜,而且又是首位來到鎌倉的皇族將軍,因此他們當然會相當珍惜前來的親王並抱持好感及敬意;而人生地不熟的宗尊親王自然也會對這些幕府高層人士抱有好感,與幕府其他那些武士們的關係相比自然也較親近;反之,隨著他們的離世,將軍家與北条氏之間的溝通管道勢必減少,加上宗尊親王可能也還未熟悉這些次世代繼承者們,因此必須與幕府高層的關係重新建立,另一方面這些繼承者們可能也不太信任這位將軍,尤其是在權力繼承的過程中是政權最不穩定的時候,若未妥適處理容易遭到叛變、掠奪。
在當時以北条時賴、北条時宗為得宗中心主導的體制下,宗尊親王主持的和歌會有可能逐漸變成以宗尊親王為首的對抗幕府、反北条得宗體制的權威勢力;因此在宗尊親王的黨羽側翼逐漸成形之前,幕府方面的確有必要防患未然。
(二) 北条時宗方面
1.時空背景
前面討論了宗尊親王方面種種可能引來自己遭到驅逐的原因後,接著要來把焦點放回主導將軍驅逐的主事者本身及其背景上。
其實綜觀以上種種說明,可以發現其實很難找到一丁點宗尊親王當時有叛變的蛛絲馬跡;可以說其實當時的宗尊親王自己根本沒有要謀反的意思,北条時宗只是爲了防止謀反而提前採取反制的手段。是幕府方面─尤其是北条時宗─自己多餘的防衛意識所引起的事件。不過將時間往前看,也不是沒有因為將軍勢力漸強而謀反的前例(名越騷動以及甚至後來引發的寶治合戰),因此北条時宗的確是有理由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以杜絕後患。
而翻開過往北条氏的「前科」也可以知道,這次事件有點既視感,因為這是北条氏貫用的伎倆:要讓誰下台時,先冠以莫須有的罪名然後號召施另、群起攻之;反而是做賊的喊抓賊。那麼此次驅逐將軍事件的主導者是幕府當時的當家北条時宗,我們還是稍微來探究一下他當時的時空背景以推測其動機原因吧。先來看看在宗尊親王遭到驅逐前後發生的事件,筆者整理如下:
l 文應元年(1260年)(10歲),就任小侍所別當。
l 弘長三年(1263年)(13歲)11月,父親北条時賴過世。
l 文永元年(1264年) (14歲)8月,就任連署。11月,其哥哥北条時輔前往京都就任六波羅探題南方。
l 文永二年(1265年) (15歲),被授予從五位上、左馬權頭、兼任相模守。
l
文永二年(1266年)
(16歲) 3月,廢除引付制。7月,驅逐首位皇族將軍宗尊親王。
l 文永四年(1267年)(17歲),發布德政令之先驅──追加法令。
l 文永五年(1268年)(18歲)閏正月5日,第一封蒙古發過來的國書被送到鎌倉。3月,正式就任執權。
翻開時序表才知道,其實蒙古發過來的第一封國書是在驅逐將軍之後;在未收到國書之前,應該是未受到外國侵略的壓力,因此將重點放在驅逐將軍的1266年以前,大概可以知道北条時宗當時受到內憂的壓力應是遠大於外患,以下說明。
2.分析時空背景
首先,前面說過北条時宗10歲時應當是受到父親北条時賴安排進入小侍所而且還是擔任別當累積相關從政經驗,此舉可以認為北条時賴認定北条時宗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北条時宗在一族內還有許多競爭者,主要的是比北条時宗大2歲的哥哥─北条時輔。由於其並非由北条時賴的正室所生─可說是與北条泰時一樣為庶長子─因此地位較低。另外還有北条(名越)時章、北条(名越)教時兄弟,其為企圖謀反北条時賴引發宮騷動主謀的弟弟;兄弟二人在宮騷動之後,受到北条時賴網開一面被赦免。其中較長的弟弟名越時章於文永元年(1264年)6月甚至成為一番引付頭人、弟弟名越教時於康元元年1256年4月就任引付眾、文永二年(1265年)6月11日轉任評定眾;二位都身居幕府權力中樞。
就在北条時宗擔任小侍所別當後的3年,扶持自己的父親便過世。
前面說過,綜觀鎌倉幕府歷史可以知道,在領導者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政權最動盪、最不穩的時刻,此時最需要做的便是攘平內部勢力、穩住政權。而此時北条時宗內部必須面對的問題除了有來自同族的競爭壓力外,還有父親當初自京都迎接來鎌倉的將軍勢力。
首先,哥哥北条時輔的問題比較難馬上解決,北条時宗恐怕還沒有實力對付他,於是文永元年(1264年)先安排其前往京都擔任六波羅探提南方,支開他以迴避衝突並累積實力,待時機成熟後再來對決。
接著再來看在將軍遭到驅逐當年度的3月引付制度突然被廢除,此舉意味深長。廢除引付制度,便直接使其中的名越時章失去權力;除了是要直接掌管訴訟審判權力外,似乎也有要架空名越兄弟的意味存在。
至於將軍將軍勢力會成為風險的主因在於,在將軍長大成人後與身邊近臣或御家人們的關係由於日久生情、又或透過和歌交流活動等,其關係勢必會變的親近、緊密,而逐漸發展超出北条氏當初預設或容許的範圍;加上深怕將軍長大後作爲鎌倉主人的權威在政治上逐漸掌握實權,影響得宗的權威、導致御家人盡忠的對象改變甚至因而顛覆政權。
加上前有將軍藤原賴經、藤原賴嗣的例子,因此值此權力更替之際,爲確保政權是最安全的,必須要確實攘平內部任何潛在風險,故需要處理比自己大8歲的將軍。
但是又不能隨便處理宗尊親王以免影響朝幕關係;必須要有個合理的理由。或許北条時宗一直在等待一個好的時機和動機來出手,終於被他等到了。文永二年(1266年)以御息所宰子和僧人良基私通事件爲契機傳出的「將軍家御謀叛亂」傳聞為由,經過縝密的「深秘御沙汰」後決定處以宗尊親王驅逐的命令。
3.驅逐事件背後原因的本質
有人認為北条時宗在繼承權利的過程中所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目的在明確北条時宗是向外表明自己是北条家的總領意味。
雖然可以認爲北条時宗被父親北条時賴指定爲下一個總領(得宗),但在北条時賴死後,北条時賴的
「指定北条時宗爲總領」的遺志可能會在一族中漸漸淡化、遭人遺忘,致同族其他人群起競爭。
因此,北条時宗在此時可能想要以北条氏副總領(連署)的地位先站穩腳跟,向一族展示北条時宗自己的政治能力;白話來講就是下馬威。因此才有了文永三年(1266年)3月廢除引付制度以及後來文永9年(1272年)的二月騷動事件。
北条氏幾乎每20年都會重複擁立新的將軍後又廢黜的戲碼,之後又在重新擁立新任將軍。宗尊親王之後,正應二年(1289年)是惟康王、德治三年(1308年)是久明親王……。
日本學者山本幸司認為由於御家人盡忠的物件始終是「將軍」,所以將軍逐漸長大之後難免會超出北条氏所限制的權力範圍,倘若超出之時北条氏便會加以修正導正之。宗尊親王之所以被迎至鎌倉,正是因為那時幕府需要取代藤原氏將軍的人;當文永三年(1266年)宗尊親王被查出有謀反之嫌後,幕府便找到藉口罷黜之,隨即遣返回京都。這些登場人物之所以會在歷史上不斷重複上演的戲碼,正是因為幕府體制的本質使然,亦即沒有「將軍」這一人格中心,幕府將不復存在。
幕府的成立本就是以鎌倉殿(將軍)為君主與御家人武士們締結主從關係而建立的政權,然而經過三代將軍之後,將軍的權威僅變成「象徵」而已,實際掌權者為底下最大的御家人北条氏;在主從關係基礎未變的情況下,迎接新的將軍來到鎌倉後,將軍勢力與北条氏勢力會暫時達到平衡,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將軍勢力勢必會成長發展,而二大勢力的平衡有一天勢必會崩毀,衝突則會爆發;猶如地震的起因一樣,二個板塊平時達成平衡狀態,但經過時間隨著壓力的積累,某天勢必會斷裂或錯移,釋放壓力導致地震發生。
日本學者村井章介認為,宗尊親王遭到驅逐的事件與其說是表現出得宗權力的強大,倒不如說是無法解決矛盾的表現。而鎌倉將軍反覆的擁立和驅逐戲碼,其根本原因在於北条氏不能擔任幕府將軍,因而一直存在的矛盾。由於北条氏只是鄉下伊豆小國在廳官人出身的豪族武士,當初所幸押對寶、協助源賴朝成功建立幕府,並在之後的一次一次的權力鬥爭中生存下來掌握幕府實權;但無論握有多麼強大的權力,都始終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身份、無法符合將軍尊貴的身份。當時人們所懷有的身份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北条氏無法逾越權力、當上將軍。因此,對於北条得宗來說,將軍必須具備(形式上的)權威,但(實質上的)權力上則必須無能爲力;故每當年幼的將軍長大後,周圍的人自然聚集在一起漸漸形成一股勢力時,必須要用新人來替換將軍。對於北条得宗來說,「宮將軍」的確只是裝飾品,但即便如此,它始終是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日本學者本鄉和人認為,宗尊親王遭到驅逐的事件展現出的是得宗家對於親王將軍的擺佈,到了可以毫無顧忌驅逐的地步,而且除了名越氏外誰都不想對此提出異議,就連史書《吾妻鏡》都沒有說明其理由,似乎是不願意多談。在此之前,北条氏曾多次排除將軍,但經常製造犯人(源實朝暗殺事件)、準備陰謀計劃(藤原賴經、藤原賴嗣驅逐事件)以宣傳「北条氏的名分」,但是在驅逐宗尊親王將軍事件中,連這樣的情節都沒有提出說明。從這點來看,在完成得宗權力集中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其傲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