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永二年(1183年)十月宣旨

一、簡介

壽永二年十月宣旨─也簡稱「壽永宣旨」─係朝廷為因應全國各地受治承.壽永之亂(源平合戰)影響,無法獲取年貢等賦稅,與源賴朝交涉的結果;朝廷於壽永二年(1183年)1014日向源賴朝下達宣旨,一般認為該宣旨賦予源賴朝在東國(東海道、東山道)的莊園公領統一徵收官物、年貢等賦稅之權利,等同於承認源賴朝對東國的支配權,然而其實際權力影響範圍及層面,仍有討論空間。。

 

二、發布宣旨前的背景

(一)發布宣旨前的事情

據《玉葉》728條記載,進入京都的源義仲和源行家獲准進入院所法住寺殿的一塊封閉區域——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御所,從後白河法皇處得到了追討平家的命令。自此,源氏成了官軍,平家則淪落成為賊軍。據《玉葉》記錄,進入院御所之時,源義仲與源行家都想第一個進入,從這裡也能看出他們之間的爭執不和。據《吉記》記錄,二人武將的氣質,讓貴族們震驚地發出「夢耶?非夢耶?」的感歎。當然,這兩人得以拜謁院的方式是非常狼狽的。據《百練抄》記載,同日,院將院廳的廳官中原康貞派遣前往源賴朝處。

 

730,院御所經過商議決定了源氏諸武將擊退平家軍隊的論功行賞。功勳第一的是迄今為止還未上京的源賴朝,第二是源義仲,第三則是源行家。

在外人看來,軍功顯著的源義仲功勳僅次於源賴朝,無疑跌破大家眼鏡。但是, 對於之前連源義仲是誰都不知道的院和公卿貴族們來說,自然不可能知道源賴朝與源義仲之間的競爭,而是將源氏視為一個整體由此,考慮到源賴朝第一個舉兵,因此一直作為院身邊的近臣而有較高政治地位的源賴朝就獲得更高的評價。站在朝廷的角度來看,沒有官位和官職的鄉下人源義仲以及連戰功都沒有的源行家,自然只不過是賴朝的代官而已

 

810,或許是依據730日的論功行賞及受到源義仲的要求,朝廷終於發布命令源義仲補任從五位下的左馬頭,兼任越後使; 源行家補任從五位下的備後守。但是,源義仲對自己獲得的官位並不滿意,因此5日後轉任伊予守。據《官職秘抄》,伊予是四位上的任國,是國長官當中最高的職位。源行家也在13日轉任備前守,但是由於與源義仲之間巨大的差距,源行家非常不滿,於是閉門不出。

由此可見,在源氏一門內部,不只是義仲和賴朝之間,義仲和行家之間的對立也逐漸明顯

另外,或許是源義仲針對730日公佈的功勳名次有所不滿及反對,源賴朝不但沒有在這次的獎賞(封官)名單中,甚至連原本謀反者的身份都沒有被平反。源賴朝要真正擺脫謀反者的身份並恢復過往的官階,要等到同年10月的時候。

 

(二)朝廷的困境

承上節所述,壽永2年(1183年)7月,平家在北陸道戰敗逃出京城後,源義仲軍隨即進入了京城。此時,朝廷面臨的課題是如何確保獲得官物、年貢,以維持自己的經濟

逃向西邊的平家掌握了瀨戶內海的制海權,並控制山陽道、四國、九州,因此無法期望西國的年貢能運輸上繳。另外,東國美濃以東的東海、東山道也處於源賴朝政權的勢力之下,北陸道則處於源義仲的統治之下(但是,東山道中的信濃是源義仲的大本營)。源義仲在入京不久後也立即派兵到山陰道,試圖掌控該地區。這些地區的莊園、公領都被源賴朝或源義仲所押領*,因此無法指望年貢的運輸上繳。89月秋季的收穫期即將到來,各國的莊園、公領和朝廷、諸權門的年貢卻都難以上繳。

*押領:當時軍兵根據當地徵用,確保宿舍和軍糧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再加上入京的源義仲軍在京中及京畿周邊進行掠奪、押領,使當地居民不堪其擾,京都的物資及糧食也處於缺乏狀態;朝廷政治因為沒有經濟支撐開始出現功能不全的狀況。(《玉葉》壽永二年九月三日條)

 

在如此情況下,朝廷為了確保能獲得東國的年貢和貢物,以及平定源義仲軍隊在京都的暴亂行為,並討伐平家,因此希望源賴朝能夠盡快上京;朝廷將此希望放在源賴朝身上,因此朝廷想到以交納東國年貢的名義讓源賴朝上京的一石二鳥之計。

 

(三)源賴朝的危機

源賴朝方面也面臨著重大課題。

首先,時間往前回到壽永2年(1183年)上半年,常陸的源義廣向源賴朝舉兵反抗,同國的大掾氏和下野的藤姓足利氏(足利忠綱)等也有響應的動向,雖然最後源賴朝鎮壓住這場叛亂,但是北關東的局勢對源賴朝來說陷入了非常不穩定的狀態。此後,源義廣選擇與源義仲合作,不久之後源行家也與源義仲搭上關係。到了夏天,源義仲軍隊在北陸接連打敗平家軍隊,奉上以仁王的遺兒北陸宮完成上洛之後,先前與源賴朝結盟的近江源氏(山本義經)、美濃源氏(山田重澄)以及遠江的甲斐源氏安田義定等人眼見此局勢,也陸續加入源義仲的陣營(據《吉記》730日條)。此時,源義仲的權威和名聲遠遠超過源賴朝。另外源賴朝方面,內部以打倒平家爲共同目標集結的關東武士團聯盟,原本就有圍繞所領(領地)而有潛在對立關係的問題,隨著競爭勢力的排除和淘汰,內部的結盟關係和士氣開始逐漸動搖。元木泰雄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源義仲的出色表現甚至有可能導致源賴朝政權崩潰。源賴朝面臨內外夾攻、政權隨時可能崩潰的局勢

 

第二個政治危機是,雖然經過730日的論功行賞,源賴朝的政治交涉雖然發揮了作用被授予第一位的功勳,然而到了810日的朝廷任官名單中,卻不見源賴朝在其列當中;源賴朝未恢復原來的官位,這代表其叛亂者的身份仍原封不動地被保留下來

 

上橫手雅敬指出,源賴朝對朝廷外交的主要目的是讓朝廷公認源賴朝是源氏的嫡宗和唯一的武家棟樑這兩點。7月末源賴朝被評定爲功勳第一,這可說是根據其外交方針取得的成果,但810日的情況則說明,源賴朝欲凌駕於源義仲之上的外交手段徹底失敗。

 

(四)後白河法皇與源賴朝間的交涉

朝廷鑒於其困境,後白河法皇趁源義仲出征不在京都的空隙,開始與源賴朝進一步交涉。

《玉葉》101日條記載,728日作為院的使者被派遣至鎌倉的中原康貞在9月末回到京都。據悉,後白河法皇向源賴朝提出某種要求,但沒有留下能夠證明其內容的史料。隔日中原康貞上奏源賴朝的回應。源賴朝如此寫到:

第一,平家離開京都是神佛保佑,請求將平家佔領的神社和佛寺的領地歸還給他們。

第二,承上,應當將平家佔領的院宮諸家之領地歸還給他們。

(雖然不知道這些歸還的土地,真的到底是平家掠奪到的土地,還是意指平家政權支配的所有莊園,但是在之後的十月宣旨中,平家支配的所有莊園、公領的年貢貢物都被要求上繳朝廷。)

第三,與朝廷約定,免除投降的平家方面武士的處刑。

 

聽聞這些的九條兼實給予賴朝高度評價:「一一申狀,與義仲等不等(賴朝的每一項請求,都是義仲所不能比擬的機智)」。

 

佐藤進一指出,後白河法皇真正目的是恢復國衙(公領)的支配,但源賴朝的回答只提到恢復莊園所有權,並沒有提及恢復國衙的支配,因此恢復國衙支配成爲重要的外交籌碼。另外,他還認爲發佈減刑特令是爲了牽制源義仲掃蕩平家殘黨。

以上交涉的結果,便是十月宣旨的下達。

 

另外,根據《玉葉》109日條記載,九條兼實通過靜賢法印*得知源賴朝派來的使者提出幾個請求。以此我們得知源賴朝沒能馬上上京,是因為東國的藤原秀衡和佐竹隆義的威脅,以及京都沒有辦法負擔大軍上京所帶來的糧草消耗。另外,源賴朝還表達了對志田義廣進入京都,以及源義仲怠於討伐平家,即使他讓京都大亂卻依然獲得賞賜這幾件事的不滿。後者中也包含,相較於源義仲自己依然被當作謀反者的不滿

 

為了回應源賴朝,後白河法皇在109的小除目(臨時進行的小規模除目)上,恢復源賴朝之前從五位下的官位。源賴朝在平治之亂後,一直被因為謀反者的身分被褫奪官位,即使平家離開京都後依然囿於謀反者的身份,經過20多年後,源賴朝終於能夠擺脫自己身上的汙名。

 

靜賢法印*:靜賢法印是信西的兒子,也是受到後白河法皇深深信賴的僧人。他向兼實傳達從院的身邊得到的情報。

 

三、宣旨的內容

關於十月宣旨的記錄,不見於《玉葉》等一些日記中,史料中只有《百練抄》壽永二年(1183)1014日條有記載:

「東海、東山諸國之年貢,神社、佛寺並(以及)王臣家領之莊園,如者,宜應隨領家,下宣旨。據賴朝之申行也」,這是古記錄類書籍中與下旨有關的唯一記載。

自起兵以來,源賴朝統領所屬的東國莊園,從莊園領主的支配下被分離出來,沒有再交納年貢。根據源賴朝的申請,東海與東山兩道恢復從前上交年貢。

 

另外,《玉葉》1022日條有「若有不服之輩,請向源賴朝聯絡「沙汰」(申訴)」的記載。「沙汰」的意思有很多種說法,而佐藤進一提出的「國衙在廳指揮權」見解最有力。

 

綜合上述內容,發佈宣旨之後,在內亂所導致的國長官不到位的狀況下,東海和東山二道的莊園和公領應該交納的年貢和貢物,將由源賴朝統一徵收,再運往京都;違反者將由源賴朝進行處罰。

 

四、宣旨的意義

()宣旨內容的解讀

佐藤進一認為,宣旨的前段(1014)顯示朝廷為維持自己的經濟來源,恢復東國國衙(公領)的支配,而這也是源賴朝對朝廷的讓步;但後段(1022)的內容則是朝廷回應源賴朝的要求,正式承認國衙在廳的實際指揮權歸源賴朝所屬。據此宣旨(尤其後段內容),源賴朝不但掌握軍事和警察權,還獲得對國衙在廳的命令指揮權,以及東國的行政權,實際上可說是獲得支配東國的權力。

 

元木泰雄另外認為,源賴朝在恢復官位之後,還得到朝廷承認的公權力,如此一來源賴朝與源義仲一樣成了官軍,他終於能夠和義仲有同等的地位。在此之前,義仲有將平氏逼到放棄京都這一巨大的功勳,並將賴朝也控制在賊軍的立場上,自己則是唯一的官軍。和八條院有聯繫的源行家、源義廣,還有安田義定等河內源氏一門在內的武士,以及包括攝津源氏等在京都周邊活動的軍事貴族們都跟隨義仲。如此態勢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東國武士的士氣吧。單從這一方面來看,獲得官軍(王權擁護者)地位一事就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宣旨,源賴朝最大的收穫與其說是東國行政權,不如說是官軍(王權擁護者)的地位

 

另外針對佐藤進一對宣旨前段的解讀,元木泰雄認為,雖然交納年貢相當於承認對莊園領主的「榨取」,但是源賴朝已經對伊勢神宮和大庭御廚進行供奉(據《吾妻鏡》養和二年28日條),以及歸還延曆寺莊園的交涉(據《玉葉)治承五年64日條),他不可能拒絕交納年貢,因此不算是源賴朝對朝廷的妥協讓步。而且鎌倉幕府也維持莊園公領制度,並且持續向京都交納年貢。莊園和公領重新開始上交貢納一事,是已經決定好的計畫。在徵收年貢時,莊園領主的權威是不可或缺的。

 

()鎌倉幕府劃時代成立指標說法(正面評價)

佐藤進一表示,根據本宣旨,源賴朝從現有國家權力朝廷手中得到了公權力(東國行政權=國衙在廳指揮權),通過與該公權力的接觸,形成了一個國家性的存在,即「東國國家=鎌倉幕府」。因此,本宣旨是鎌倉幕府成立的重要劃時代指標。

 

()東國國家主義退步說(負面評價)

藉由獲得本宣旨,源賴朝政權加強與朝廷合作路線的程度。在此之前,源賴朝拒絕朝廷使用的壽永年號,繼續使用治承年號,但在宣旨發佈前後開始使用壽永年號。幕府內部的東國獨立主義大幅退步。同年12月強烈主張東國獨立論的上總廣常被暗殺,可說是源賴朝的政治路線確立

 

上橫手雅敬認爲,之前暫時失去東國的朝廷(公家政權)根據本宣旨恢復掌控東國的權力;正在構築獨立權力的東國政權被朝廷合併,使其權力大幅後退。本宣旨是朝廷簽訂的合併東國政權條約。根據本宣旨,建立了「東國政權=鎌倉幕府向朝廷提供軍事服務的體制」,而且爲了優越於同樣向朝廷提供軍事服務的源義仲,源賴朝想得到源氏嫡宗地位的公認。

 

河內祥輔從否定(僅是上總廣常的個人意見)東國獨立論的存在的立場出發,要求源賴朝從平家政權的統治中獨立出來,並與朝廷建立替代關係,始終重視希望與後白河上皇直接協商這一點。由於以仁王令旨文中提到王自身的即位,在京都得知以仁王的舉兵被認爲是篡奪後白河-高倉系統皇位的謀反行爲,要求朝廷代替以仁王令旨的舉兵正當性,同時預想令旨正當的義仲遲早會與朝廷對立,在3條回答中支持包括皇位繼承在內的現狀的朝廷秩序的同時,暗地裏要求允許圍剿源義仲。

 

五、宣旨實際影響之範圍及層面爭論

針對佐藤進一對鎌倉幕府劃時代成立積極正面的評價,元木泰雄藉由宣旨的實際影響範圍及權力程度有更深入的討論,無法完全認同佐藤進一的觀點,說明如下。

()宣旨的效力範圍

針對宣旨所述「東海道、東山道」,源賴朝實際影響範圍到底多大,日本學界的看法也有分歧。

佐藤進一和石井進等人將東海道、東山道全境作爲對象、上橫手雅敬則認為是在遠江、信濃以東的13個國家、元木泰雄則認為,源賴朝實際支配的範圍只有南關東為中心的幾個國。東山道的話,西端的美濃近江,還有平泉藤原氏支配的奧羽兩國,都是賴朝的影響力完全不能觸及的地方。另一方面,在東海道,像甲斐源氏控制的甲斐、駿河、遠江以西等地一樣,也有很多賴朝的影響力達不到的區域,所謂「東國支配權」不過只是名義上的而已

()宣旨授予的權力

高橋典幸指出,除了像藤原秀衡和安田義定那樣被補任國長官,像源賴朝這樣獲得朝廷認定其權限、能夠實際支配某個地區的人,前無古人;其認為源賴朝被朝廷賦予對東國的巨大權力。

然而,源賴朝在獲得宣旨後的隔年,1184 (壽永三年)2月一之谷合戰結束不久後,向朝廷請命,希望被任命為東國的長官,並且希望能實施「吏務」,即徵稅。還有在更之後源平爭亂結束的1185(文治元年)以後,在源賴朝所屬以外的知行國,貴族們被補任為國長官。從這一點來看,賴朝對國和在廳官人的指揮權,可能只是他被任為國長官之前的暫時性許可權

 

綜合以上二點論述這次朝廷承認源賴朝權力的宣旨,當然對幕府成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但是,如果研究當時源賴朝實際掌握的權力及範圍,就不能輕言斷定這份宣旨意味著鎌倉幕府的成立

 

當然也有對鎌倉幕府成立不同看法的學者。近藤成一表示,現有的討論都是以單一國家權力爲前提的,但如果打破這一前提,考慮國家權力的並存和對立,鎌倉幕府的成立並不一定與是否從朝廷獲得權力有關。

 

六、源賴朝對宣旨的反應

賴朝自己也對這份宣旨抱有不滿。根據《玉葉》1024條,賴朝對於宣旨的內容大怒,甚至放話說要「虜掠」美濃以東的地區。所謂「虜掠」,意味著非法佔據,也意味著不將這些地域的稅收進貢給朝廷。讓源賴朝憤怒的最大的問題在於,最初被視為賴朝權力範圍內的北陸道被排除在外

 

北陸道被排除的原因想當然是來自以北陸道為大本營的源義仲的憤懣。源義仲在水島之戰敗北後回到京都,介入後白河法皇與源賴朝的交涉。依據《玉葉》1013日條,被源義仲憤怒嚇到的後白河法皇將北陸道從宣旨中刪除了。之後(1017),源義仲將北陸道曾在宣旨範圍內一事稱作「生涯之遺恨」。

 

源賴朝執著於自己權力所不能及的北陸道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若北陸道也歸於源賴朝的管轄之下,實際支配北陸道的源義仲就只不過是源賴朝的代官。北陸道的問題反應圍繞著源氏嫡系支系間所產生的對立,對於搶先進京確立優勢地位的源義仲,源賴朝有想要一口氣反轉局勢的意圖。北陸道問題的背景是源賴朝對於義仲目前處於優勢地位的憂慮,也有無法輕易進京的苦衷。

 

將北陸道從宣旨中剔除應當是後白河法皇為平衡源賴朝和源義仲兩者的政治操作,而這同時也否定源賴朝的主張。繼源義仲進京時的功勳問題之後,源賴朝的運作再一次失敗。在此之後,源賴朝為了鞏固自己身為源氏嫡系的地位、為了不再受到其他勢力的威脅成為唯一的官軍從而使自己的地位穩定,必須儘快上京並打倒源義仲。

 

源賴朝爲了實行宣旨,向京都方面派遣源義經、源範賴等率領的軍隊。軍隊在11月中旬之前到達伊勢。

 

參考資料:日本維基、元木泰雄《源頼朝:武家政治的開創者》,江蘇人民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北条泰時當權時期重大事件一覽表

北条泰時擔任執權期間( 1224 年 6 月至 1243 年 6 月)也並非完全如一般印象的泰平、順利,發生事件條列如下。因此筆者先前的文章才會介紹一些看似不相關、不起眼、令人摸不著頭緒的主題,便是在挖掘當時候的事件、盡可能地還原當時候的世界,讓大家更了解那時期的歷史。 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