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長寺的伽藍
建長寺於1253年(建長五年)竣工、1255年(建長七年)鑄造了梵鍾,然而大規模的伽藍需要更長的時間整備。例如:據說總門和法堂的創建是在建造佛殿的20年後才創建;而當初規劃三門則是建造佛殿28年後的1281年(弘安4年)創建。
從1331年(元弘元年)所繪的《建長寺指圖》(設計圖)的抄本可一窺此寺古老莊嚴的面貌。伽藍的配置是仿照中國杭州五山第一的徑山萬壽禪寺;總門、三門、佛殿、法堂等主要建築大致排列在一直線上,而左右兩邊有庫院(庫裏)、僧堂(修行道場)、浴室、西淨(東司)等對稱配置。但是現在各建築並非創建初期的模樣;在最近的發掘調查中發現堂的位置有改變或縮小的痕跡。雖然創建時的建築已不復存在,但伽藍的布局仍保持原本一直線的配置。另外由於地形的關係,總門到三門之間的參道是傾斜的。
(一)總門(そうもん)
現在的總門原本是後土御門天皇於1783年(天明三年)建造的京都般舟三昧院的正門,於1940年(昭和五十一年)移築至此。
總門上的匾額「巨福山」(こふくさん)出自建長寺第10代住持渡来僧一山一寧親筆書寫的;其意思為:「帶來大福的寺院」(大きな福をもたらす寺)。在「巨」字中的「口」下方多了一點,據說可讓字整體更具穩定感。
(二)山門(さんもん)(國家重要文化財)
高約 20 公尺的巨大山門是於 1775年(安永四年)由萬拙硯誼重建的,並於2005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山門為三間一戶的二重門,上層屋簷使用銅板葺。下層不置仁王像,也未設門扉和壁板;站在門下正中央抬頭往上看有鏡天井設計。上層正面中央有唐破風設計,並掛有「建長興國禪寺」的匾額,據說是出自後深草天皇之筆。上層内部中央安置寶冠釋迦如來像、旁邊有十六羅漢像、銅造五百羅漢像等佛像(不公開)。棟梁由建長寺大工河内長兵衛建造。1923年(大正12年)關東大地震時,山門上層的屋簷破損,但因為江戶時代末期建造以銅板重重覆蓋,因此門的主要構件只有輕微受損。
山門又俗稱「三門」,意旨模佛教的「三解脫門」代表三扇入解脫境界(悟道)的門;解脫指的是:空、無相、無願。俗稱「三門」的這道門有著「願參拜者穿過這道門,能夠以清淨的心情參拜」的祝福在其中。而山門沒有裝設門扉,代表佛祖不會拒絕前來者的慈悲心。
(三)佛殿(ぶつでん)(國家重要文化財)
(四)法堂(はっとう)(國家重要文化財)
華嚴塔跡
據說建長寺在創建初期建有超過20公尺高的五重塔(一説為三重塔),但歷經多次火災被燒毀,之後便一直沒有重建;連塔跡都在建設参道時被破壊了,現在徒留石碑留念。
2009年(平成二十一年)4月在法堂内放置華嚴小寶塔(高約3公尺),此為依據吉田管長的願望,由諏訪之宮的木匠製作的;希望藉此拋磚引玉以重建大華嚴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