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幕府北条氏一門人物介紹(十一):鎌倉幕府滅亡之際各地的北条氏2──京都六波羅探提南方北条時益(ほうじょう ときます)

北条時益(ほうじょう ときます)是鎌倉末期北条氏一門,為鎌倉幕府最後一任六波羅探題南方。其父親為北条氏政村流的北条時敦,至於其母親和出生年月均不詳。

(一)出生年份推定

北条時益的出生年月不詳,但由於其與北条仲時屬於同時代人物,故推測其出生年與北条仲時差不多,應當落在德治元年(1306年,北条仲時出生年)左右。

依據《相模圓覺寺文書》所收《北条貞時十三週年忌供養記》紀錄,元亨三年(1323年)10月舉行的北条貞時13週年忌諱供養,「越後左近大夫將監殿進貢錢五十貫 銀剱一」,其中的「越後左近大夫將監殿」應該是北条時益首次出現在史料上,並與《神奈川縣史》的推測一樣。

原本「越後左近大夫將監殿」的通稱是表示擔任「越後守」的父親北条時敦,北条時益在元德元年(1329年)9月以前就擔任「左近將監」。據史料記錄,當時的越後守在延慶三年(1310年)到文保元年(1317年)間是北条時敦、元亨四年(1324年)階段是金澤貞將卸任、正中二年(1325年)到元德元年(1329年)間是常葉範貞在任。

除此之外,系譜史料《佐野本北條系圖》有記載甘繩顯實也是越後守,但在元亨三年(1323年)當時仍是駿河守的可能性很高,因此他不可能是「越後左近大夫將監殿」。根據以上考察,可以推測「越後左近大夫將監殿」就是指北条時益。

另外,父親北条時敦被確認出生於弘安四年(1281年),考慮到現實中父子之間的年齡差距,可以推測北条時益大概在北条時敦20歲左右時(正安三年,1301年)以後出生。而且,父親北条時敦於嘉元元年(1303年)年僅23歲成爲左近將監,由此可見,當時的北条時益極有可能以接近的年齡擔任同一職位。

(二)成為六波羅探題南方

父親北条時敦在幕府擔任引付眾後,於延慶三年(1310年)725日出發上京就任六波羅探題南方(8月中旬入洛),5年後35歲被調任六波羅探題北方,在擔任六波羅探題北方5年後於京都去世。據推測,當時北条時益似乎也和父親北条時敦一起在京都吸取經驗,之後才被幕府指定爲探題。

另外,依據《金沢文庫文書》所附付「崇顕(金沢貞顕)書状」元德元年(1329年)1111日記錄,當年1019日晚上,甘繩(現神奈川縣鎌倉市長谷)安達時顯府邸南側的「いなかき左衛門入道」(稻垣左衛門入道,人物詳情不明)宅邸發生火災,火勢蔓延到附近北条時益的宅邸。由此可知,北条時益在鎌倉是有宅邸的,因此推測在父親北条時敦擔任六波羅探題前,父子倆當時都是生活在鎌倉的,故北条時益是出生於鎌倉的。

據多篇史料記載,北条時益於元德二年(1330年)720日作爲六波羅探題南方從鎌倉出發上京,826日(另一說為7日)入京。

順便說一下,被認爲是元德元年(1329年)的貞顯書狀(《金澤文庫文書》)中有「……時益大夫将監上洛事、未承及候、……」的記錄,北条時益的上洛在前一年時即被內定。

另外,在從鎌倉出發約半年前,據傳是元德二年(1330年)正月24日的貞顯書狀中記載「越後大夫将監時益□□□□□□□弾正少弼ニ被□□□□□□□□事、令申候、……」,因爲書狀的保存狀態而缺損,很多地方無法閱讀;但據推測,對於即將上洛的北条時益,與之前父親北条時敦的例子一樣,也提到了彈正少弼任官的事情。但是,其他史料中兼任左近將監的記錄至今尚未得到確認,恐怕是有什麼不妥之處才被推遲的吧。

最後,藉由留下來的多數史料可以發現,北条時益作為六波羅探題南方,與六波羅探題北方(常葉範貞和北条仲時)共同聯名發佈許多書状(御教書)。

(三)末路

元弘元年(1331年)北条時益被任命為加賀、讃岐、伯耆、丹波國守護職。同年爆發元弘之亂。

8月時,後醍醐天皇召集延歷寺僧徒和諸國武士,命令他們攻打六波羅府(延歷寺密幸),不料遭到神五左衛門尉(可能為御內人諏訪氏一門)洩密。六波羅府提前得知消息後先發制人,首先立即派遣使者高橋孫五郎和糟屋孫八前往鎌倉稟報狀況(據該史料記載,29日到達),同時派兵攻佔院裏,導致後醍醐天皇未能如計畫親臨延歷寺。

824日晚上,後醍醐天皇改命令花山院師假扮天皇前往延歷寺,自己則帶著玉劍、神璽等神器逃往奈良。六波羅府派兵前往延歷寺包圍並與該寺僧徒交戰,完全沒有想到此時真正的天皇已經逃往奈良,被後醍醐天皇耍得團團轉。

另一方面,幕府收到京都六波羅的消息後,隔月9月初立即派遣大佛貞直、足利高氏(後來的尊氏)等大將率領軍隊前往京都鎮壓。

後來發現天皇不在延歷寺的六波羅,也立即掉頭追討已身在笠置山的後醍醐天皇。北条時益及北条仲時二位六波羅探提南北兩方率領的六波羅軍隊與從關東馳援而來的大佛貞直、金澤貞冬軍隊合作,歷經一番激戰後,終於消滅天皇軍成功捉到後醍醐天皇,取得勝利。幕府軍繼續進擊追討吉野的護良親王和赤坂城的楠木正成等人。最終,幕府成功壓制倒幕叛亂,並於元弘二年(1332年)將後醍醐天皇流放至隠岐島。

雖然經過正中之變、元弘之亂二次倒幕行動的失敗,但各地反幕勢力的野火已被點燃,各地動亂不斷,北条時益任職守護的知行國加賀、伯耆、丹波當地也時常有叛亂發生,常常必須鎮壓。

元弘三年/正慶二年(1333年)3月以後,北条時益與在播磨舉兵的赤松則村(圓心)軍隊戰鬥,但是在合戰中敗北。同年57日,在京都的原幕府大將足利高氏叛變,六波羅府因而被攻陷。

此時,已無退路的六波羅探提二位長官北条仲時與北条時益只有二條路可以走,一是就地從容就義,二是逃跑求生。仍抱一絲希望的二人選擇了後者,帶領剩餘郎黨打算回到鎌倉後東山再起,不過臨走前還不忘帶上統治的象徵──光嚴天皇、後伏見上皇、花園上皇一起逃走。最終,二人在逃亡的路途上先後被埋伏的敵人討伐而亡。(詳細過程可參考上篇文章《太平記》的翻譯記錄。)

依據《太平記》記載,二人於57日從京都逃出,當晚北条時益在苦集滅道(京都市東山區清水寺附近)被埋伏敵人的暗箭射中喉骨,當場身亡;至於北条仲時則是在隔日於近江國的番場宿(滋賀縣米原市)被逼退到番場蓮華寺,自戕而亡。

不過由於北条仲時與北条時益死亡的時間太過接近,因此史料上常常有記錄相反的情形。例如,依據《尊卑分脈》家譜圖的註解,北条仲時是在四宮河原(京都市山科區四之宮川原町)中箭身亡;北条時益則是9日在同國番場宿自殘。不過,依據《關東開闢皇代并年代記》的記載,「越後左近大夫將監時益」於7日晚間在京都四条河原被官軍殺害,因此《尊卑分脈》的記錄可能是混淆而寫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鎌倉地名由來(二)──小町、雪之下、西御門

 一、 小町(こまち) 小町範圍 在小町大路的滑川上,夷堂橋以北爲 小町 、以南則稱爲 大町 。據說是因為相對於大町而被命名為小町。 根據《吾妻鏡》記載,這裏是中世鎌倉的工商業地區。另外,這裡也是歴代北条執權的宅邸和許多有力御家人居館的所在。承元四年( 1210 年)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