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幕府鬥爭事件介紹(八):攝家將軍最後的反抗──藤原賴經謀反事件暨迎接宮將軍

在鎌倉幕府迎接宮將軍前的一小陣子,其實還發生了一件書本上鮮少提及的騷動事件;史書上記載的是了行法師、矢作左衛門尉等人叛亂騷動,但此事件應與前將軍藤原賴經脫離不了關係,故筆者稱之為藤原賴經謀反事件。

以下文章取自《源賴朝與幕府初創》(山本幸司,中國文匯出版社,原日本講談社 日本的歷史系列第5部)一書內容;因為該書針對此段期間的過程是筆者翻閱、找查相關資料時目前看過最為完整、詳細的說明,因此篇主要向大家介紹攝家將軍對鎌倉幕府最後的反抗到迎接宮將軍的過程;至於撤換宮將軍一事的影響、為何撤換為宮將軍等延伸探討議題,不在此篇文章討論範圍。


一、藤原賴經謀反事件

寶治合戰後,自源賴朝開創幕府以來僅次於幕府第一大御家人勢力北条氏的三浦氏被剷除,幕府終於終結自北条泰時死後種種的動盪不安,迎來穩定的日子。

然而,寶治合戰結束後的安穩日子過沒多久─4年後建長三年(1251)12月初鎌倉便莫名籠罩著一股詭異的氣氛,各種謠言、傳聞四起、 隨處可見整戈待旦的武士,幕府與北条時賴的宅邸也加強戒備。到了月底1226日,騷亂終於爆發。這日未時,據說經由諏訪兵衛入道蓮佛的詳細審問,了行法師、矢作左衛門尉常氏長久連*等人被判定為有明顯謀逆之心,於是武藤景賴等人便活捉他們。隨後,越來越多的御家人相繼聚集至鎌倉,整個鎌倉變得越來越混亂。

*了行法師是寶治合戦中被消滅的千葉氏庶流的僧人;矢作常氏是千葉氏的残黨;長久連是三浦氏の残黨。

 

據《北条九代記》記載,前將軍藤原賴經返回京都後,在那時(125112月初)暗中拉攏了各方反幕府的武士意圖叛變,甚至還想結合三浦一族殘黨,然而時機尚未成熟;就在這些武士等待時機變化、蠢蠢欲動之時計劃卻敗露,相關人士悉數被抓。27日,這些參與謀反之人的判決被確定,因此事聚到京都的御家人只得來到北条時賴面前,向其極力表明忠誠之後才各自散去。

《北条九代記》針對此次謀反事件的細節記述其實有許多不明之處,但無論如何我們大致可以確定的是此次謀反事件與藤原賴經流放事件寶治合戰應有一定關聯。不過這樣一來,與九條道家、藤原賴經皆有血緣關係的現任將軍──藤原賴嗣的態度不免令人起疑,甚至與幕府的關係非常尷尬。

 

據《吾妻鏡》記載,緊接著建長四年(1252)正月7日子時至丑時,人們身披甲胄、高揚旗幟前往幕府與北条重時的宅邸。但該事件的前因後果究竟如何,《吾妻鏡》卻並未多言。不過,翌日即正月8日條中,《吾妻鏡》卻寫道:「將要繼承下任將軍之位的上皇大皇子宗尊親王在仙洞御所元服。」由此可知,正月七日所爆發的事件應該與廢除藤原賴嗣一事有關。

 

220日,二階堂行方武藤景賴以使節身份趕赴京都,並以北条時賴與北条重時的名義,向後嵯峨上皇遞交申請書,希望後嵯峨上皇能將大皇子或三皇子(後來的龜山天皇)送入鎌倉,取代藤原賴嗣成為新任將軍;該申請書由北条時賴親筆書寫,北条重時聯名簽署,他人皆不知該申請書的具體內容。

至於幕府在申請書說明想廢黜藤原賴嗣的理由大致如下:藤原賴嗣文武不精,不務正業只好玩樂,毫無將軍之威嚴,更不關心民眾死活,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國家必將動盪不堪。

事實上,自從藤原賴經遭到罷免,幕府方面就在與包括九條道家在內的京都各方勢力不斷協調,而廢除藤原賴嗣,正是將這些協調畫上句號。

 

二、宮將軍任職

在幕府從鎌倉向朝廷發出請求替代藤原賴嗣、以宗尊親王爲將軍的使者出發的第二天,221日九條道家去世,享年60歲。

事實上在過世前的這段期間,九條道家除因藤原賴經一事遭遇挫折外,加上先前寬元年間發生的宮騷動、寶治年間的寶治合戰等事情,九條道家均難以洗清其涉入前述一連串事件之嫌疑;不過由於當時九條道家仍是將軍藤原賴嗣的祖父,所以幕府方面也並未對九條道家發出什麼特別的處置。但可以確認的是,此時九條道家的政治生涯可謂到達谷底

與之相反的是西園寺實氏的勢力則是蒸蒸日上。先是成為太政大臣、接著又接替九條道家關東申次的位置,西園寺家的實力已經從清華家*的層級中脫穎而出,幾乎淩駕在攝關家之上,可謂如日中天。相較之下,自從四條天皇去世後,九條道家在京都的政治生涯逐漸走下坡。最終,九條道家在失意之中離世。不過,另有一說九條道家去世前不久發生了行法師等人於鎌倉被抓並有所招供之事,九條道家與其中之關聯不禁令人再度起疑,因此有人認為九條道家是死於幕府暗中操控的謀殺。不過此說並無史料直接證據,因此較不可信。

 

35日,鎌倉方面收到京都方面的來信,信中稱二階堂行方和武藤景賴在上皇面前討論將軍繼承人人選的問題,上皇詢問六波羅幕府方面究竟希望由大皇子還是三皇子繼承將軍之位。最終,北条時賴和北条重時等人經商量決定讓大皇子繼承將軍。隨後,此決定即刻回報京都方面。緊接著翌日,藤原泰經啟程前往京都傳達命令,他讓在六波羅的北条長時及其他在京都的有力御家人打點好皇子前往鎌倉的行程,並確定好隨行人員。

319日,宗尊親王乘八葉之車*從仙洞御所出發,途經六波羅前往鎌倉。翌日,宗尊親王沿著東海道一路向鎌倉前進。41日,宗尊親王一行人抵達固瀨宿。在這裡他們和從鎌倉出發迎接親王的隊伍匯合。隨後,隊伍整裝待發再次踏上旅途;一行人沿著稻村崎經由由比濱的鳥居,再經下下馬橋、中下馬橋、小町口,最終抵達北条時賴的宅邸。

*清華家:公家的門第之一,位居攝關家之下,大臣家之上。此出身者可兼任大臣、大將,升至太政大臣。

*八葉之車:一種牛車。

 

另一方面,被罷黜的藤原賴嗣終日憂鬱不振。321日,藤原賴嗣從鎌倉的御所搬至位於佐介的越後守盛時家中。之後,43日藤原賴嗣帶著妻子返回京都。儘管這二次出行的日子都被陰陽師認為非常不吉利,但其行程仍舊照計畫執行,由此可見幕府態度之強硬。其後,在拆除舊將軍御所、建造新將軍御所時,北条時賴同樣無視陰陽道的禁忌,果斷地執行。

 

45日傍晚,六波羅方面派來信使表示,由宗尊親王承襲將軍之事已正式確定。在宗尊親王抵達鎌倉後,除重建將軍御所外,幕府還專門從北条一門及御家人中抽調人手,設立格子番使其成為將軍御所內的番眾。此後的正嘉元年(1257),幕府又效仿院御所設置了廂番,其番頭從公卿、殿上人中選拔而出,而番眾則從出身名門的御家人中選拔。綜上所述,幕府可說在各方面都對宗尊親王表現出了敬意。

 

其後的文應元年(1260)25日,近衛兼經之女近衛宰子來到鎌倉,被北条時賴收為養女;321日,近衛宰子嫁給宗尊親王成為將軍的正室。廣義來看,北条氏仍繼續貫徹「北条氏出身的女性嫁給將軍」母系相承的原則。

 

一方面,因藤原賴經謀反之事的前車之鑒,北条氏開始進一步限制將軍權力的發展,使其逐漸趨於形式化。如建長四年(1252)4月,在鶴岡臨時祭上原本照例應由將軍向神明供奉祭品、完成參拜,但幕府將其改由專人負責供奉、參拜。幕府方面給的理由是,親王出行不便,不宜親自參拜。此舉使得將軍成為名義上的鎌倉祭祀負責人,可說是除了政治方面外,就連在宗教方面將軍的權力也遭到架空

 

不過由於御家人盡忠的對象始終是「將軍」,所以將軍難免會擁有超出北条氏限制範疇的權力。宗尊親王之所以被迎至鎌倉,正是因為那時鎌倉幕府需要取代藤原氏將軍的人。而文永三年(1266年),當宗尊親王被查出有謀反之嫌後,幕府便罷黜宗尊將軍,隨即被遣返回京都。與此同時,此前在藤原賴經一事中受到處分的名越光時弟弟名越教時又企圖謀反舉兵。該書作者山本幸司認為,這些登場人物之所以會在歷史上不斷上演重複的戲碼,正是因為幕府體制的本質使然,亦即沒有「將軍」這一人格中心,幕府將不復存在。


資料來源:源賴朝與幕府初創(山本幸司,中國文匯出版社,原日本講談社 日本的歷史系列第5部) 

鎌倉幕府御家人介紹(四):安達氏祖先──安達盛長(あだち もりなが)

 一、不明的出身

由於盛長以前的族譜因記載的系譜不同而有不同的姓氏,因此其出身不明。

(一)足立遠元的親戚!?── 《尊卑分脈》

依據《尊卑分脈》記載,其父親是來自三河國寶飯郡小野田(現在的愛知縣豐橋市)的小野田三郎兼廣(藤原北家魚名流)。 

《尊卑分脈》中盛長被記錄為「安達六郎」,足立遠元的父親遠兼被記錄爲「安達藤九郎」,因此盛長是遠兼的哥哥,而足立遠元是盛長的姪子。

 盛長於正治二年(1200年)去世,享年66歲,故推算其出生於保延元年(1135年),整整比源源賴朝大了一輪(12歲)。足立遠元的生沒年不詳,但其孫子藤原知光記載出生於仁安三年(1168年),推測足立遠元此時已經30歲中後左右,故其應當出生於1130年代前半期;由此可得知:姪子足立遠元比盛長還要年長!若按此邏輯,《尊卑分脈》兄弟記載的順序應為相反,遠兼正確的名字應爲「六郎」盛長則是「藤九郎」

不過,足立遠元在京都活動且獲得官職,相反的是盛長終其一生未獲官職,兩者的背景看似天差地遠,因此雖然《尊卑分脈》記載與足立遠元為同族,但實際上可能沒有血緣關係。

另一方面,在《尊卑分脈》中,盛長被稱爲「城介」、「小野田藤九郎」,另一方面,遠兼有「右大將家家人」、「安達藤九郎」的記述,兩者似乎如前述,記載非常混淆。

 

(二)其他記載

鎌倉時代的史書《吾妻鏡》、《曾我物語》、《平家物語》的異本之一《源平盛衰記》等,完全看不到以「小野田」稱呼盛長的記錄,基本上記載為「藤九郎」或「藤九郎盛長」。另外,雖然《吾妻鏡》在正治元年(1199年)有標記安達姓,但在寶治二年(1248年)在其兒子景盛過世的記載中稱「藤九郎盛長子」,故推測其當時還未有姓氏而盛長本人也沒有使用安達姓。

硬要說的話,「藤九郎」按字面上來說是藤原一族九男的意思,推測盛長家族可能是以「藤原」為本家的分支或末流,嚴格來說其全名為「藤原盛長」。

由於盛長謎一般的出身,因此本文也依照該人物當時情形,不使用「安達盛長」稱呼其,僅以「盛長」稱呼。

 

二、與源賴朝的關係

盛長雖然出身不明之處很多,但在鎌倉幕府成立以前,盛長就侍奉源賴朝作爲史實被保留了下來。

(一)與主人同甘共苦、出身入死

安達盛長的妻子是源賴朝乳母比企尼的長女丹後內侍,因為此緣故,(依據《吉見系圖》)安達盛長受到岳母比企尼的安排,侍奉被流放到伊豆的源賴朝在其左右。依據山本南所著《史傳北條義時》,在伊豆的盛長可能與源賴朝同住,或住在很近的地方。

另外,藉由其妻子過去曾在宮中擔任女房(在京都侍奉朝廷的宮女)的關係,在京都有很多熟人;向源賴朝推舉藤原邦通等許多在京都的人,以此將京都的局勢、朝廷的動向傳達給源賴朝。

治承四年(1180年)8月源賴朝舉兵之際,派遣心腹盛長作爲使者暗中與關東各地武士聯絡。在石橋山之戰中源賴朝軍大敗後,盛長也和源賴朝一起逃到房總半島。為了說服房總半島上的二位大佬千葉常胤以及上總廣常加入自己陣營,再度擔任使者居中協調並成功達成目標。在石橋山之戰2個月後的富士川之戰成功幫助源賴朝陣營擊退平家軍隊,並穩固根據地鎌倉加以治理關東,因此作為恩賞獲得相模國府,正式成為源賴朝的御家人之一。

元曆元年(1184年)又被任命為上野國(現在的群馬縣)的奉行人(處理、執行政務的人),擁有徵收國內公領管轄權和管理寺社的權利;作為幕府的幕僚,這可說是受到源賴朝足夠的面子以及高度的信賴。

文治五年(1189年)參加奧州合戰,在物見岡合戰中,抓到並囚禁筑前房良心(平家一族)而立下戰功。作爲「新恩給予」獲得陸奧國安達郡(現在的福島縣二本松市周邊)和出羽國大曾根莊,故其嫡子彌九郎景盛以前者領郡地名爲姓氏是為安達氏之祖,次郎時長以後者領郡地名爲姓氏是為大曾根氏之祖

自源賴朝身為流人(禁止擁有家臣)的時期開始,作爲少數實際侍奉在主人身邊的安達盛長深受源賴朝信任;源賴朝也經常為了討論私事而前往安達盛長位於甘繩的宅邸。

 

(二)源賴朝與北条政子的媒人

《曾我物語》記載,將源賴朝和北条政子牽上紅線的是安達盛長。

當初,源賴朝希望迎娶北条時政的二女兒(以下簡稱次女)作爲正室。於是源賴朝把寫有對次女思念的信給盛長請其轉交。除了與政務、工作相關的文件外,還將私人信件託付給其,由此可見盛長是源賴朝能夠傾訴一切的「心腹」。

但是盛長卻把收件人從次女改為大女兒後並交付。這個行為可能導致雙方彼此的信賴關係一下子崩潰,但是北条時政的二女兒和三女兒當時有不好的傳聞,所以盛長是為了源賴朝好而這樣做。

之後源賴朝和北條政子雙方聯繫熱絡、多次交換情書,後來便相約出來祕密約會,最終建立了婚姻關係。

雖然是有點粗糙的手法,但如果當時盛長沒有靈機一動的修改,一開始直接將信給北條時政的二女兒,那麼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歷史。

 

三、源賴朝去世後

正治元年(1199年)1月源賴朝去世後安達盛長跟著出家,法號蓮西。同年4月,作爲幕府的元老家臣,成爲十三人合議制成員之一參與幕政。另外,在此年可以確認盛長還擔任三河國奉行人。

同年8月發生安達景盛討伐未遂事件:二代鎌倉殿源賴家欲搶娶盛長長子安達景盛妻子作為妾,安達景盛不從因此源賴家下令討伐,但幸虧源賴家的母親北条政子明理阻止而結束這場風波。可能是因爲此事的關係,同年秋天發生的梶原景時(源賴家的親信)彈劾事件中,他屬於強硬派之一。

另一方面,源實朝出生時盛長獻上護刀、出生後的第一個御行始舉辦在盛長的甘繩宅邸等事跡,其與源實朝的關係也匪淺。

次年正治二年(1200年)426日,作為源氏三代鎌倉殿忠心的侍從逝世,享年66


補充:與安達盛長有關之景點

(一)安達盛長宅邸舊址

安達盛長的宅邸位於現在鎌倉的甘繩神明神社附近,神社前立有「安達盛長宅邸舊址」石碑,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安達盛長宅邸位於扇之谷的無量寺谷附近。那裡是北条時賴之母松下禪尼的故居,也是北条時宗的誕生地。另外,這裡也是霜月騷動時安達泰盛被攻破而滅亡的地方。

 

(二)無量壽院舊址

鎌倉將山谷稱爲「ヤツ」或「ヤト」。現在鎌倉歷史文化交流館所建的山谷、無量寺谷也被解讀爲"無量寺",被認爲是安達氏菩提寺的無量壽院和安達宅邸所在地。

在平成十四年(2002年)進行的用地內挖掘調查中,還發現了被推測爲鎌倉時代後期的蓮花池痕跡和在蓮花池前有基石的建築痕跡,這些遺構也可能與安達氏有關。

 

(三)安達藤九郎盛長之墓

位於靜岡縣伊豆市修善寺的安達盛長之墓位於女婿源範賴的墳墓附近。據說,盛長生前與源範賴關係密切,因此後代把其墳墓分祀建在源範賴的墳墓附近(成迫政則《武藏武士(續)》)。

安達盛長主墓位於愛知縣蒲郡市長泉寺。

 

(四)放光寺

據傳,埼玉縣鴻巢市糠田1439的放光寺曾經是安達盛長的宅邸,盛長於此發願建造了放光寺。

該寺存有「木造安達藤九郎盛長坐像」(埼玉縣指定有形文化遺產)。木像推測製作於南北朝時代,寄木造玉眼,肖像據說是盛長出家後的模樣。

鎌倉幕府組織介紹(三):引付(ひきつけ)

「引付」原指為日後查證、引用而記載下來的文書,進而衍伸為據此審案並蒐集相關證據的人員。

鎌倉幕府第五代執權北条時賴於1249年(建長元年)在評定眾下新設立「引付」組織,其頭人、引付眾、引付奉行人組成,專門負責所領(土地)糾紛的訴訟處理;設立目的係爲迅速且公正處理御家人間或本所、領家與御家人之間的領地訴訟,以輔助評定眾裁決訴訟問題。北条時賴設立此一裁判準備機構展現出其對御家人階層利益的重視

 

一、成立背景

新設立引付的原因很簡單,由於到了北条時賴時期,評定的工作量太多而無法負擔。

 

評定是由執權、連署、評定眾等人組成,一起協商討論決定鎌倉幕府政策等的機構。簡言之,評定是鎌倉幕府的最高機關,評定的決定即鎌倉幕府的決定。因此評定確立政策方向後,分別由政所、侍所、問注所依據權責執行不同政務。

其中評定的業務還包含了審判所領訴訟糾紛的問題,然而審判所領訴訟的工作卻逐漸成了日常工作的大宗。如果評定總是在處理審判訴訟的問題,就無法做出其他重要決定,那麼鎌倉幕府的運營可能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圍繞所領糾紛的訴訟太多,評定的工作效率不彰,那麼乾脆成立專門針對處理所領訴訟的新組織,取消在評定中處理所領訴訟。簡言之,如同現代,隨著民眾的生活安定下來,日常事務發展起來及增加,政府需要處理的業務增加,因此也必須設立專門的部門來應對處理。

P.S為什麼所領訴訟會增加?

當時是以「土地」為本位體制,亦即土地(所領)等同於現在使用的錢一樣具有價值。

當時人們將土地生產出的稻米等主要作物除了作為生活糧食外,還當作錢用來購買物品或繳納稅金。

那麼,怎樣才能賺大錢呢?其方法大致有兩種。要麼增加種植面積,要麼提高作物的生產效率。

前者,若要增加種植面積便需要土地。也就是說,如果御家人想要富裕,就必須擁有越多土地越好。

貴族們也爲了家族的繁榮,用盡各種手段奪取別人的領地,結果就是圍繞所領的訴訟糾紛日漸增多。

 

二、組織

引付在評定之下,並將問注所原本負責審理訴訟審判的業務中有關所領(土地)訴訟的部分,轉由引付負責,而問注所則仍處理所領訴訟的部分工作和其他雜項訴訟。

設立初期引付被分為3(個小組),即一番、二番、三番;各番內設有頭人(長官)、引付眾、引付奉行人3個職位,分別負責不同工作。

(一)   頭人:各番的長官(組長)。頭人由評定眾當中的人擔任。也就是說,頭人由評定眾兼任。

(二)   引付眾:與頭人一起討論所領訴訟判決的成員。有時由評定眾兼任,有時也會另外選出其他人擔任。也就是說,非評定眾的人被選爲引付眾的話,極有可能是評定眾的潛力候選人。

(三)   引付奉行人:指實際進行所領訴訟的人。引付奉行人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起訴人(原告)與被起訴人(被告人)的意見和證據,輔佐頭人和引付眾判決。

 

《關東評定傳》記載了引付設立以後到1284年(弘安7年)間的成員。引付設立初期,頭人分別是北条政村、北条朝直、北条資時,而引付眾則係由二階堂行方、二階堂行泰、二階堂行綱、大曾根長泰、武藤景賴等人擔任。

 

三、發展

雖然引付初期由有力御家人擔任,但後來逐漸被北条氏的青年佔據;升任為評定眾成為北条氏出人頭地的路線,也連帶成為北条一族內家族鬥爭的位置,審判堵塞、引付實質的訴訟審理功能效率低下,因此於1266年(文永三年)3月被解散,重要之事由執權、連署直接審理決定、其他所有小事則由問注所直接決定。

引付解散的另一個原因可能也與北条一門家族內鬥有關:因為名越流第二代之一的名越時章和名越教時(皆為名越光時之弟)均為引付眾成員之一,其中名越時章更於1262年弘長二年)擔任引付的一番頭人,成為首席評定眾。因此北条時宗在1264(文永元年)時先任命引付二番、三番頭人北条即時和安達泰盛為「越訴奉行」,允許他們撤銷引付眾的既有判決,甚至還可以接受越訴,到了1266年(文永三年)3月幕府宣布停止引付眾權力;看起來北条時宗是要架空名越流兄弟的權力,不讓他們繼續坐大。

不過3年後(1269年)4月,為因應蒙古向日本發來國書,北条時宗為整備基礎統治機構以積極備戰,故又恢復引付制度,還將原本的番頭從原來的3人增加到5人。 

到了第9代執權北条貞時以肅清平賴綱爲開端實施幕政改革之際,作爲其中一環,暫時廢除了引付,雖然設置了「執奏」職務代替,然而只是暫時的,不久後又恢復引付眾。

 

四、審理訴訟運作機制──三問三答

首由原告先向問注所提出訴狀,問注所審查訴訟是否合法,然後由引付奉行人傳喚,被告與原告之間進行陳狀、訴狀交換3次(稱爲三問三答)。接着,根據引付的傳喚,原告和被告出席藉由口頭辯論進行對決。引付根據結果作成判決原案,交由評定判決。

 

五、影響──朝廷方面

在北条時賴當政期間,幕府與朝廷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產生變化。

北条時賴掌權期間,時值以藤原賴經為中心的將軍近侍勢力與北条執權派之間開始發生衝突,結果北条勢力成功壓制將軍勢力,將藤原賴經遣返後,幕府方面的局勢逐漸穩定。

1246(寬元四年)8月,北条時賴派遣使節前往京都向後嵯峨上皇彙報局勢的進展,並提前告知京都方面幕府將會實行德政,並更換新的關東申次。同年10月,幕府將關東申次由九條道家替換為西園寺實氏,並再次提出將實行德政。對此後嵯峨上皇開始實行新的制度,即院評定制。作為院政的最高決議機構,其評定眾有西園寺實氏、土御門定通、德大寺實基、吉田為經、葉室定嗣5人組成。

 

對於後嵯峨院政時期開始的評定制,日本學者佐藤進一更關注評定內容中的領地裁決一項。儘管幕府的裁決制度原本只適用於御家人與武士階層彼此之間,或御家人、武士階層與莊園領主之間的訴訟,但是由於朝廷的訴訟制度並不完善,加適用範圍之外的階層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訴訟需求,於是在此時間點上,幕府方面開始敦促朝廷方面提出具體的對應措施,因而朝廷導入院評定制。此外,與之同時實行的還有武士不再代替朝廷檢非違使維持京都治安的篝屋廢止政策。佐藤進一認為,篝屋廢止政策和新實行的院評定制具有相同意義。這些政策表明幕府與朝廷之間的統治範圍仍然劃有嚴格的分界線

 

六、後續

()下地中分、地頭請所

三問三答口頭辯論訴訟的程序是非常耗時耗力的。如果訴訟仍不斷增加,引付和問注所的負擔仍會越來越重。另一方面,訴訟當事人(原告、被告)也同樣會面臨糾紛無法解決的困境。

雙方想要儘快解決因此不透過訴訟或彼此爭吵、協調自行解決的情況也很多。由此衍生不依靠訴訟代表性的解決方法就是鎌倉時代中後期常發生的「地頭所請」、「下地中分」(詳細內容另篇說明)。

 

()強化「德宗專制」

引付的設立另一方面也間接加強了北条「得宗專制」政治體制,為人詬病。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是因為評定眾的成員大多都是北条一門人等,且北条氏占評定眾的人數比例中後期開始逐漸增加,而新設置的引付也有類似的趨勢,加上判決訴訟的引付頭人均由評定眾中北条一門的實力派來擔任,形成一種幕府中樞的重要政策由北条氏決定、御家人之間的所領(土地)糾紛也是由北条氏決定的現象;所以可說是表面上應御家人要求解決所領紛爭,實際上則是加強北条得宗掌控判決的手段,以謀求執權寶座之穩固。再加上北条時賴掌權時期開始的「深秘御沙汰」:僅由少數高層組成「寄合」內部會議(講難聽點就是黑箱)逐漸取代評定眾,成為決定幕府重要政策的組織,「得宗專制」越來越強化。

除此之外,北条時賴擔任執權之後,特別是寶治合戰之後,北条一門獨霸守護職位的傾向也愈來愈顯著。

日本禪宗寺廟五山、十剎制度介紹

 一、五山

五山制度是日本禪宗的寺格制度,主要是針對禪宗寺廟去區分為五山、十剎、諸山、林下(地位由高至低)不同的位階。原型是依據南宋寧宗時期在印度建立的五精舍十塔所。

 

一般認為鎌倉時代後期,伴隨禪宗在日本普及,鎌倉幕府意識到中國已設立五山制度,故參照模仿訂定五山制度以推行保護及統管寺僧和寺院營運。然而,五山制度創設初期仍有許多不明之處,例如最初是於何時由誰制定?以及哪些寺廟是五山等,目前未有直接證據指出。一般認為1299年(正安元年)鎌倉幕府執權北条貞時定訂最早的五山;其中包含了鎌倉和京都的五座寺廟,分別是:建長寺、圓覺寺、壽福寺、建仁寺(京都)、淨智寺(小此木輝之推測)

 

鎌倉幕府滅亡後,後醍醐天皇也強烈意識到五山制度的存在,於1333年(元弘三年)將個人皈依的大德寺定為五山首剎;翌年也將南禪寺擢升為五山之首,位階高於建長寺、圓覺寺之上;由此可知後醍醐天皇變更鎌倉時代末期成立的五山,並定位為國制之上。此後,五山制度被迫由室町幕府延續傳承。

 

之後,開創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為弔念後醍醐天皇建立了天龍寺,希望在五山之內加上天龍寺。1341年(曆應四年)北朝發布院宣,五山任由足利尊氏決定。此後,五山的決定及其住持的任免權歸於足利將軍個人的慣例就此成立。

 

尊氏之後到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期間,五山寺院多次變動。最終於1386年(至德三年),足利義滿接受義堂周信、絕海中津等人的意見改革五山制度:將五山分為京都五山鎌倉五山,南禪寺則定為「五山之上」全禪林最高位,而足利將軍家的菩提寺相國寺取代南禪寺加入五山。此後,二五山的格式至此確立直到現在。

 

足利尊氏選定之五山

第一位:南禪寺、建長寺

第二位:圓覺寺、天龍寺

第三位:壽福寺(鎌倉)

第四位:建仁寺(京都)

第五位:東福寺(京都)

準五山(次席):淨智寺(鎌倉)。

 

足利義滿最終訂定之五山(1386年,至德三年)

別格上位

南禪寺

 

京都五山

鎌倉五山

第一位

天龍寺

建長寺

第二位

相國寺

圓覺寺

第三位

建仁寺

淨智寺

第四位

東福寺

壽福寺

第五位

萬壽寺

淨妙寺

二、十剎

十剎寺格在五山之下、諸山之上。一般認為十剎是在鎌倉時代末期建立的(今枝愛真)(不知為何直到)1341年(曆應四年)記錄了以鎌倉淨妙寺為首的十座寺院。室町幕府時制定「天下十剎」,首位是足利家菩提寺等持寺,第二則是足利尊氏以來虔誠信奉的臨川寺。此次改定使得京都寺院位居鎌倉之上,十剎也以與足利氏關係深厚的寺院優先。之後,十剎的寺院、順位經常變動。同樣到了1386年(至德三年)改革五山制度的同時也改革十剎制度:十剎分為「京都十剎」和「關東十剎(鎌倉十剎)」,分別指定京都和關東(也包含鎌倉以外的寺院)各10座寺廟。順帶一提,足利氏虔誠信仰的夢窗派禪院也多在此列。

 

雖然十剎收入了地方寺院但仍遭反彈,因此日後又在十剎中追加寺院;到了足利義尚執政時期的1489(延德元年)已多達46座寺院(《蔭涼軒日錄》延德四年六月二日條),中世末期更增加到60餘座寺院(今枝愛真,1970)。

 

諸山則與五山十剎同樣制定於鎌倉時代,自南北朝時期之後不斷擴增,近世初期已多達230餘座寺廟。

 

五山制度的特色在於經由幕府認定,全國各地的臨濟宗寺院皆整然依序而列,並以遍及全國的規模進行整頓、管理。

 

十剎(1341年,暦應四年823日)

第一位:浄妙寺(後昇格為五山)

第二位:禅興寺(後廢寺)

第三位:聖福寺

第四位:(京都)萬壽寺(後昇格為五山)

第五位:東勝寺(後廢寺)

第六位:(鎌倉)萬壽寺(後廢寺)

第七位:長樂寺(後改宗為天台宗)

第八位:真如寺

第九位:北禪寺(山城國安國寺)(後廢寺)

第十位:(豊後)萬壽寺(一度廢寺後復興)

 

十剎(1386年,至徳三年710日頃)

此時分為「京都十刹」及「鎌倉十刹」。

 

京都十刹

第一位:等持寺(作為天龍寺派寺院等持院留存下來)

第二位:臨川寺(作為天龍寺派寺院留存下來)

第三位:真如寺(作為相国寺派寺院留存下來)

第四位:北禪寺(山城國安國寺)(後廢寺)

第五位:寶幢寺(作為鹿王院留存下來)

第六位:普門寺(作為東福寺常樂庵留存下來)

第七位:広覚寺(後廢寺)

第八位:妙光寺(作為建仁寺派寺院留存下來)

第九位:大徳寺

第十位:竜翔寺(作為大徳寺派寺院留存下來)

 

関東十刹

第一位:禅興寺(後廢寺,現在由建長寺派寺院明月院管理遺跡)

第二位:瑞泉寺(園覺寺派)

第三位:東勝寺(後廢寺)

第四位:(鎌倉)萬壽寺(後廢寺)

第五位:大慶寺(園覺寺派)

第六位:興聖寺(後廢寺)

第七位:東漸寺(建長寺派)

第八位:善福寺(後廢寺)

第九位:法泉寺(後廢寺)

第十位:長樂寺(後改宗天台宗)

鎌倉幕府御家人鬥爭事件整理( 源賴朝死後至五代將軍止)

 源賴朝死後御家人間之鬥爭(至五代將軍止)

l  1199(正治元年)

214三左衛門事件:中原政經、後藤基清、小野義成等謀反事件

3月僧人文覺被流放至佐渡國 

7安達景盛討伐未遂事件

10梶原景時之變

1218日梶原景時被驅逐出鎌倉

l  1200(正治二年)

1月梶原景時被殺→梶原氏滅亡

79佐佐木經高騷動事件:佐佐木經高在京都集結軍隊、引發騷動,次月被褫奪守護職位。

l  1201(建仁元年)

123日、5城長茂叛亂、越後城氏之亂:城長茂京都謀劃叛亂舉兵,闖入御所要求降下宣旨追討鎌倉幕府,此事件繼承梶原景時之變的遺志;城氏一族的根據地越後也響應發起叛變

l  1203(建仁三年)

519阿野全成之變:阿野全成因有謀反嫌疑遭到逮捕

623日阿野全成於流放地下野國被殺害

716日阿野全成之子阿野賴全在京都被殺

9月2日比企能員之變→比企氏滅亡

l  1204(元久元年)

7月二代鎌倉殿源賴家於伊豆修禪寺遭殺害

115日北条政範死亡

l  1205(元久二年)

621畠山重忠之亂→畠山氏滅亡

719牧氏之變:北条時政與其妻牧之方欲擁立女婿平賀朝雅為將軍,然失敗

720日北条時政與其妻牧之方流放至伊豆

726平賀朝雅於京都被殺

8宇都宮賴綱討伐未遂事件→宇都宮氏臣服北条氏

l  1213(建保元年)

216泉親衡叛亂事件:泉親衡欲將源賴家之子千手丸(僧人榮實)擁立為將軍,但計畫敗露,和田義直、和田胤長等人遭到逮捕

52和田合戰→和田氏滅亡

9畠山重慶(畠山重忠之子)事件

l  1214(建保二年)

1113和田氏餘黨叛亂未遂:和田義盛餘黨在京都擁立榮實舉兵叛變,遭六波羅鎮壓,且榮實遭殺害

l  1219(承久元年)

127日三代鎌倉殿源實朝暗殺事件

2阿野時元(阿野全成之子)駿河叛亂:阿野時元於駿河舉兵叛變遭鎮壓

4禪曉(源賴家之子)於京都遭殺害

l  1221(承久三年)

514日承久之亂爆發

6月幕府軍攻入京都,後鳥羽上皇討幕失敗

l  1224(元仁元年)

613日北条義時去世

628~7伊賀氏之變:北条義時死後,其妻伊賀之方叛變未遂

l  1244(寬元二年) 4月四代將軍藤原賴經遭解除將軍職位

l  1246(寬元四年)

420~6  13宮騷動→北条名越流被排除

711日藤原賴經返回京都

l  1247(寶治元年)5寶治合戰→三浦氏滅亡

l  1251(建長三年) 

12月2日足利泰氏未經幕府許可突然出家

122627藤原賴經謀反騷動

l  1252(建長四年)

17日五代將軍藤原賴嗣被廢除將軍之位

41宗尊親王抵達鎌倉(宮將軍)  

43日藤原賴嗣返回京都

鎌倉地名由來(二)──小町、雪之下、西御門

 一、 小町(こまち) 小町範圍 在小町大路的滑川上,夷堂橋以北爲 小町 、以南則稱爲 大町 。據說是因為相對於大町而被命名為小町。 根據《吾妻鏡》記載,這裏是中世鎌倉的工商業地區。另外,這裡也是歴代北条執權的宅邸和許多有力御家人居館的所在。承元四年( 1210 年)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