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妻鏡》空白的3年之謎──(原文:『吾妻鏡』空白の3年間,佐柏智廣)

 前言

鎌倉幕府官方史書《吾妻鏡》中存在缺少紀錄的地方總計長達10年,其中特別令人注目的是建久七年(1196年)至建久九年(1198年)這段時間的缺漏。其原因在於,其他缺漏最長大約只有一年,然而建久七年至建久九年這段期間是整本書中空白最長的一段,而這一段時間剛好又是第一代鎌倉殿源賴朝的晚年。另外,這段缺漏之後的記述始於正治元年(1199年)24日向賴朝的嫡子賴家下達繼承家督和諸國守護的宣旨,並命其歸來鎌倉的命令,然而卻缺少同年正月13日發生賴朝去世的直接記述。由此不禁讓人猜想源賴朝的死亡背後似乎隱藏著什麼難道《吾妻鏡》的缺漏與源賴朝的死亡有什麼關聯嗎?以及本文的主題──為什麼《吾妻鏡》這3年的紀錄是空白的?

近來,日本有許多學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   石井進將此空白3年和壽永二年(1183)、仁治三年(1242)的缺漏結合在一起,認為:「《吾妻鏡》編纂者是以維護北条氏執權政治的立場出發,面對要將事實進行歪曲、美化或隱蔽的至高要求,缺漏年間的這些事情可能變為極其困難敘述,最後導致未完成的狀態。」

(二)   五味文彥則在《吾妻鏡的方法》中,根據鎌倉幕府對其他政治上的重要事件歷史記載,針對石井進的說法認爲要敘述並不困難。另外,《吾妻鏡》在缺漏之前的建久六年(1195)記錄的主題在賴朝上洛以及上洛中賴家參內;因此其認為《吾妻鏡》作爲賴朝將軍記,為首尾一貫地記述:「從京發出的令旨傳到東國,在那裏將軍(王)出生,建久年其將軍登上京城,將軍的繼承人誕生。」以賴家上洛作為鎌倉殿繼承人為段落作結。

(三)   阪井孝一作爲最新見解,在《源氏將軍斷絕》中認爲:從源賴朝送女兒大姬入宮內的計畫中可以看出,迅速接近朝廷、將賴家及其子孫確定爲嫡系的「賴朝晚年的朝廷行動和繼承人構想」與「《吾妻鏡》所主張賴朝的『正統接班人只有北条泰時』」相互衝突,因此做出了不紀錄的選擇。

(四)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爲,如川合康《源賴朝》所說的「幕府故意不編纂這一部分的可能性極小」一樣,這一空白是在史書傳承、保留的過程中導致的,並非有意爲之。

在討論本篇主題「為什麼《吾妻鏡》這3年的紀錄是空白的」之前,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問題。針對歷史上的一些謎團,可以從其他史書記載或是考古證物去推測,但是史書為何有缺漏或是空白紀錄,除非在傳承的過程中有記錄下來,否則根本也無法從二手資料推測。因此本篇推論僅是筆者參考資料的作者見解,真實答案恐怕永遠無法得知。

 

回到主題,首先針對《吾妻鏡》建久七年(1196年)至建久九年(1198年)的空白期間,我們參考其他史料來看看這3年內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建久七年九條兼失勢(建久七年政變)、建久八年大姬去世、八萬四千座塔供養、源賴家敘爵、建久九年後鳥羽天皇讓位、土御門天皇踐祚、源賴朝發病等。除供奉八萬四千座塔外,這些都集中在賴朝對朝廷的政策繼承人政策這兩點上,而這與阪井說提出原因雷同。因此,作者本文主要針對阪井說進行探討考察。

 

此外,作者認為除了上述事件之外,還應當將「賴家之子一幡的誕生」作爲新的分析對象來探討。關於一幡的年齡,《吾妻鏡》、《愚管抄》均在建仁三年(1203)時記述其爲6歲,故其誕生於賴朝晚年期間的建久九年(1198)。但是迄今爲止,還沒有將「一幡的誕生」事件納入該時期考量。作者認爲,這才是一直以來在考慮賴朝的接班人問題時所缺乏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前述關於賴朝晚年的二個論點中,首先對繼承人問題進行分析,然後再對朝廷政策進行分析。

 

第一章  賴朝晚年的繼承者問題

() 賴家元服

史料一『吾妻鏡』建久六年六月三日条

将軍家若君〈一万公、歳十四、布衣〉御参内。駕三網代車給。左馬 頭隆保朝臣相具、為加扶持也(中略)。於弓場殿被賜三御剣。 宰相中将忠経伝」之云

1.《吾妻鏡》有關源賴家元服的紀錄

針對史料一,河內祥輔認為:對賴家來說,與後鳥羽天皇的會面無疑具有進入貴族社會的意義。問題是《吾妻鏡》用幼名將賴家記爲「一万」,明確地記述爲元服前的孩童。

關於這一點,有關建久六年賴朝上洛的重要專論木村茂光所著《建久六年賴朝上洛的政治史意義》將「與天皇的謁見和賞賜御劍」解釋爲視同「賴家的元服」,並認為「除了有賴家元服的意義外,賴家作爲鎌倉殿繼承人的地位也被天皇認可」*。

但是,史料一中沒有記載作爲元服核心的禮儀的理髮、加冠、名字撰進,因此很難認同「與後鳥羽天皇的會面是當作賴家元服儀式」。因為《吾妻鏡》針對歷代鎌倉殿的元服儀式,如:源實朝、藤原賴經、藤原賴嗣,都有明確記載執行理髮、加冠的人物;而名字撰進部分,除了因為元服前緊急被封位、任命征夷大將軍、故先由後鳥羽院決定名字的實朝以外,賴經、賴嗣的名字撰進與理髮、加冠同時進行。尤其是作爲烏帽子親,很難認爲沒有明確記載重要的加冠儀式,因此用幼名記述這一點,只能明確顯示賴家尚未元服。

姓名

加冠

理髮

名字撰進

源賴家

源實朝

V

V

元服前

藤原賴經

V

V

V

藤原賴嗣

V

V

V

P.S.元木泰雄進一步指出,源賴家當時已經14歲了,朝廷卻沒有為他舉辦成人禮,也沒有授予他官位,直到後白河法皇死後的隔年建久八年(1197年)源賴家才第一次獲得官位。可能是因為當時源賴朝與時任關白九條兼時關係不佳才導致源賴家沒有成人禮也沒有官位。

2.《吾妻鏡》記載源賴家元服前的幼名

另外作者提到,值得關注的是《吾妻鏡》記載幼名這一點。「童殿上」是指:元服前的貴族子弟爲了學習宮廷禮儀,獲得升殿(入宮)侍奉的許可。在「童殿上」時,爲了簡單記述所提交的名單和附在殿上的名字,規定了名字,但在記錄上以幼名或少君記載。而在鳥羽院政時期以後能夠確認的事例僅限於攝關家子弟。特別是九條道家以後全部都是攝關家嫡子的事例。因此中世紀的「童殿上」不禁讓人聯想其與攝關家的關係。

因此或許如元木泰雄所指,在建久八年(1197)賴家受到與被授予從五位的攝關家庶子同等待遇。綜合以上,可以推論賴家作為童殿上顯示賴朝想把鎌倉殿的家格定位爲攝關家的意圖

 

() 《吾妻鏡》中源賴家的定位

史料二『吾妻鏡』建久三年五月二六日条

多賀二郎重行被収公所镇。是今日、江间殿息童金剛殿歩行而令興遊給之処、重行令三乗馬打過其前一訖。幕下被聞食之(中略)。如金剛者、不可准汝等傍輩事也。争不憚後聞哉由 直被仰含(中略)。若公無如然事之旨申給(中略)。若公幼稚之 意端、插仁恵、優美之由有御感。被献御剣於金剛公。是年来御所持物云。彼御剣者、承久兵乱之時、宇治合戦带之給云

 

史料三『吾妻鏡』建久四年五月一六日条

富士野御狩之間、将軍家督若君始令射鹿給(中略)。属晩、於三其所被祭山神口等(中略)。将軍家并若公敷御腾於上令座給(中略)。可然射手三人被召出之賜三矢口餅。所謂一口工藤庄司景光、二口愛甲三郎季隆、三口曽我太郎祐信等也(中略)。次召出祐信。仰云、一・二撰殊射手賜」之。三口事可為二何様 哉者。祐信不能申二是非、則食三。其所作如-以前式。於三口者将軍可被聞召之趣、一旦定答申。就其礼有興之样、 可有御計之旨依思食储被仰含之処、無左右令自由之条、頗無念之由被仰云(後略)

 

史料四『吾妻鏡』建久四年九月一一日条

江間殿嫡男童形(中略)去十七日卯刻、於伊豆国射獲子一頭。 則令相具之、今日参入。厳閣備三箭祭餅、被申二子細一之間、将 軍家出御于西侍之上(中略)。先供:十字(中略)。召三小山左衛門 尉朝政賜口(中略)。次召三浦十郎左衛尉義連賜三(中略)。召諏訪祝盛澄(中略)賜口-(中略)。凡含十字之体、及三口之礼、各所伝用皆有差別。珍重之由蒙御感之仰。其後盃数献云

 

1.《吾妻鏡》對北条氏正統繼承之偏袒

小林直樹針對史料二提出:「泰時從登場之初就作爲賴朝公認的繼承人定位」;針對史料三、四主要記載之「矢口祭傳承」分析:「與北条泰時不同,賴家作爲武士的未來,從一開始就已經出現陰影。」另外,藪本勝治還分析了關於第三代鎌倉殿源實朝在《吾妻鏡》的敘述,並表示:「通過泰時的德人化和賴家的惡王化,一邊對比兩者一邊推進故事,一邊記述賴朝的政道繼承,象徵性地描繪了幕府統治者從賴朝到泰時、實朝的過渡期」,「幕府統治者的立場描繪了從賴朝(不是賴家)到實朝和泰時的趨勢」。然而,這些論點均是以阪井說的假設為前提:「賴朝晚年的行動和構想」與「《吾妻鏡》所主張賴朝的『正統接班人』只能是北条泰時」衝突,因此選擇了不製作紀錄本身。

2.《吾妻鏡》中「源氏將軍繼承」與「北条得宗家繼承」其實互不衝突

但是該篇作者認為,問題的本質應該是《吾妻鏡》描寫的「鎌倉殿繼承」與「北条得宗家繼承」之間的關係。例如:《吾妻鏡》元仁元年(1224628日條記載:「相州、武州,爲軍營可監護執行武家事的宗旨……*1說法一樣,在《吾妻鏡》中北条得宗家的地位終究只是「鎌倉殿的後見(監護)。《吾妻鏡》的這種態度,與北条時政的首次記錄──治承四年(1180)四月二七日条「北条四郎時政,乃當地的豪傑。以武衛(賴朝)爲智君,忠誠無二之志節。」*2 ──敘述一貫。在《吾妻鏡》的尾末、將宗尊親王遣返前一天的紀錄(永三年(1266年)七月三日條*3),隨著北条得宗家「鎌倉殿的後見」的角色結束,《吾妻鏡》的記載也隨之停止。

*1原文:「相州・武州、為き軍営御後見可執行武家事」之旨、有彼仰云。」

*2原文:「北条四郎時政主者、当国豪傑也。以武衛為智君、専顕無二忠節。」

*3原文:「先如此軍動之時、将軍家入御執権第。又可然人参営中奉守護之。今度無其儀。 世以怖之。」

也就是說,《吾妻鏡》用雙線記載「鎌倉殿族譜」和「北条得宗家族譜」。兩者是「預祝北条得宗家的鎌倉殿源賴朝」和「監護鎌倉殿的北条得宗家」相互依存的關係。細川重男指出,鎌倉中期以後,將北条政子、北条義時比作神功皇后武內宿禰的言論廣爲流傳,而《吾妻鏡》的敘述猶如將「鎌倉殿」和「北条得宗家」定位成二神約諾神話般的說法。

根據以上理由,可以認爲「賴朝對泰時的預祝」和「賴朝將賴家作爲繼承人的待遇」並不矛盾。作者同意針對史料三的矢口祭軼事暗指源賴家黑暗的未來預兆這一點;但是《吾妻鏡》有關賴家惡行的記述大部分是在正治元年(1199)賴家繼承家督以後。正如前面提及的五味說,建久六年(1195)前的《吾妻鏡》明確地敘述了將賴家作爲賴朝的繼承人。因此沒有必要假設《吾妻鏡》隱瞞賴家建久五年(1194)前的元服。

最後,關於賴家的元服時間點,藤本賴人所認爲「賴家在建久八年(1197)1215日之前被封爲從五位以上」是妥當的。實際上,匆匆忙忙繼承賴家的實朝,雖然是在被封爲征夷大將軍後立即元服,但藤原賴經、賴嗣都是在元服後才被封位。(編按:亦即,先元服後授封官位是正常的。)

 

() 賴家的婚姻

史料五『吾妻鏡』承元四年七月八日条

『吾妻鏡』空白の三年間  八三

金吾将軍室〈号辻殿、善哉公母也〉令二落餝給(後略)。

 

史料六『吾妻鏡』建仁三年九月二日条

今朝、廷尉能員、以息女〈将軍家愛妾、若公母儀也、元号若狭局〉訴申北条殿(後略)。

 

阪井孝一根據史料五將賀茂重長女子「辻殿」視爲賴家的正妻、根據史料六將比企能員女子「若狹局」視爲賴家的。該篇文章作者同意前者,但後者史料六並沒有全部說明事實,因爲「元號若狹局」的記述表明比企能員女子曾經是被稱爲「若狹局」的女房(妻子),反過來說,在建仁三年(1203年)時比企能員女子沒有被稱爲「若狹局」。

那麼,在建仁三年(1203年)時,比企業能員女子的立場又是怎樣的呢?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應該參考的例子是藤原親能的女兒大宮(藤原賴嗣母親),以下簡單論述。藤原親能的女兒,正如史料九的「大宮」這個女房名所顯示,被認為原本是女房(妻子),後來受到藤原賴經的寵愛,被稱爲「二棟御方」、「大宮殿」。即使藤原賴經的正室竹御所於文曆元年(1234年)727日去世,之後藤原家行的女兒成爲新正室,並在仁治三年(1242年)生下男嬰,但仍然沒有改變賴嗣繼承人的地位。藤原親能女兒雖然始終是妾,但正如史料八所顯示的那樣,對於「御台所」藤原家行女子,藤原親能女子也作爲繼承人賴嗣的母親「二棟御方」,並受到了相應的待遇。

由以上例子可知,或許曾經以「若狹局」女房名稱的比企能員女子,在建仁三年(1203年)時,作爲賴家的繼承人一幡之母,被尊稱爲「若狹殿」。此外,建仁三年(1203年)一幡當時居住在將軍御所大倉御所內的小御所,從《愚管抄》中有關比企氏之亂的記載「(幡を)母イダキテ小門ヨリ出ニケリ」,可以得知比企能員女兒也居住在小御所。由此推測,比企能員女兒可能也被稱爲「小御所御方」。

而另一個問題是,比企能員女兒和一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受到賴家繼承人的待遇?

關於這點,除正妻以外,其他女性的待遇被具體公開的只有作爲賴朝妾生下貞曉的藤原時長女子「大進局」。與此相反,有關藤原賴嗣誕生的相關儀式內容、過程及其生母「大宮殿」受到的待遇被詳實記載,而源賴家及源實朝的狀況也大致相同。

由此可知,妾出身的賴嗣與正室的孩子一樣,藉由紀錄與誕生相關的儀式,明確鎌倉殿繼承人的地位。也許一幡在建久九年(1198)誕生時舉行的儀式,也明示了作爲賴家繼承人的立場。

 

第二章 賴朝晚年對朝廷的政策

關於源賴朝晚年對朝廷的政策,其政治評價不同、論者意見也不一,但對於政策具體的事實及經過的理解基本相同。先簡單說明源賴朝晚年對朝廷的政策經過。

源賴朝在建久六年(1195)帶著大姬一同上洛(同行者還有源賴家);源賴朝計劃仿效前例藤原攝關家的手法,想把長女大姬送進宮中,使其成為後鳥羽天皇的妃子(若計畫順利,為天皇生下兒子,自己就是天皇的外公)。但此舉卻得罪了朝廷內原本屬於擁幕派的九條兼實,因為其女兒任子已經是後鳥羽天皇的中宮。這位不爭氣的女兒入宮多年,一直沒有生下可以繼承皇位的男子,故九條兼實竭力反對源賴朝的大姬入宮計畫。九條兼實的立場讓其政敵(近衛基通、土御門通親、丹後局)看見一絲打擊幕府在朝廷勢力的希望,因此於建久七年(1196)1123日發動政變,責令中宮九條任子出宮、2天後九條兼實被罷免,近衛基通重任關白*4,史稱「建久七年政變」。這場政變導致源賴朝失去在朝廷中的一位利益代表。不久,隔年建久八年(1197)714日大姬去世,賴朝的計畫破滅。同年1215日,賴朝長子賴家被授予從五位以上,不被任命爲右近衛少將。

次年建久九年(1198)111日,後鳥羽天皇讓位給爲仁親王(土御門天皇*5),開始院政。但賴朝反對讓位給幼帝,並建議新天皇爲後鳥羽的哥哥守貞親王或惟明親王,但均未予採納,而如此一來,土御門通親成為天皇外戚,掌握朝廷大權。大姬死後,賴朝還企圖將二女兒三幡嫁給後鳥羽上皇,並預告將於次年正治元年(1199)爲處理政務上洛,但結果其於當年(建久九年,1198)12月發病,隔年111日出家、13日逝世。

綜上所述,源賴朝晚年對朝廷的政策是:欲構築與後鳥羽天皇的親家關係、拋棄合作對象九條兼實;另外朝廷方面則是由土御門通親主導排斥九條兼實,近年的研究見解也一致。然而評價褒貶不一的是,這是否是賴朝的政治失誤。

該篇文章特別針對「後鳥羽天皇在以上政治過程中的地位」提出探討。首先,筆者認為該論述過於冗長、複雜,故在此略過,直接回答該篇作者的答案:應當不能評價是賴朝的失策,理由如下:

(1)     大姬入內問題雖然間接導致建久七年政變並使後鳥羽天皇掌握權力,但並非主要原因。(編按:朝廷本來就有反對親幕派九條兼實的勢力,他們不是因為大姬而發動政變。)

(2)     大姬未能入內仍是由於大姬的死亡,三幡與後鳥羽院沒有結婚也是因為正治元年(1199年)630日三幡去世。(編按:兒女死亡非源賴朝可控制因素,屬於外在變因。)

(3)     院新迎接后妃本身就有鳥羽院和藤原泰子結婚的先例,因此後鳥羽天皇的讓位不會妨礙婚姻。如果賴朝以女兒入內爲目標的方針得以實現的話,將有助於家格的確立和對王權的干預,然而由於大姬、三幡的死亡導致結果失敗

如果三幡成爲後鳥羽院之妻,源賴朝並以正式介入政務爲目的,必然會引起與主導政務的後鳥羽院的對立,也有可能發生承久之亂等分崩離析。賴朝的猝死反而將事態推遲到22年後的承久之亂。

*4文治元年(1185),九條兼實在源賴朝的推薦下獲得內覽權,接著一路升任太政大臣、最後成為關白。

*5土御門天皇是土御門通親的養女──源在子所生的兒子。

結論

先聲明,本篇結論仍是原文作者認為的答案,但以下內容主要是筆者整理前面論述,並參雜自己對其內容的理解、推論,讓本篇文章欲表達的論點(含背後的邏輯推理)更加明白。

綜合各章節所述,各章節之結論有以下幾點:

(一)   《吾妻鏡》與歷代鎌倉殿不同,未明確、詳細記載源賴家的元服儀式。(第一章第一節;編按:如此是否間接代表《吾妻鏡》(北条氏)不認同源賴家是鎌倉殿?)

(二)   源賴朝在建久六年上洛之際,還帶了長子源賴家作為童殿上參內(入宮)、建久八年源賴家受封從五位上,賴朝意圖將鎌倉殿的地位變成攝關家。 (第一章第一節)

(三)   綜觀《吾妻鏡》全文脈絡,「源氏將軍繼承」與「北条得宗家繼承」兩者立場互不衝突,而建久六年(1195)前的《吾妻鏡》也明確地敘述了將賴家作爲賴朝的繼承人,故沒有必要認為《吾妻鏡》要隱瞞源賴家於建久五年(1194)前的元服。(第一章第二節)

(四)   藉由將軍妻室女房名推論比企能員女兒受到鎌倉殿繼承人母親(皇后)地位的待遇;並以此推論,賴朝或許把建久九年(1198)誕生的賴家長子一幡作爲源賴家的繼承人。(第一章第三節)

(五)   後鳥羽天皇於建久六年開始親政、建久七年的政變及建久九年的後鳥羽天皇讓位是根據後鳥羽天皇的自發性意願進行的。(第二章;編按:此章作者欲表達的論述及背後的邏輯推導實在難懂,筆者大概推測如下:該篇文章作者特別提出「後鳥羽天皇在政治上的地位」討論,可能作者是要說明:以「後鳥羽天皇的立場」看待源賴朝本來的政策(向朝廷靠近)並沒有錯誤,只是剛好種種外在因素導致結果失敗;以此進而導出:《吾妻鏡》3年的空白紀錄並非是要隱瞞源賴朝的朝廷政策。簡單講:源賴朝本來向朝廷靠近的政策沒有錯誤,所以沒有必要隱瞞。)

接著作者回應開頭學者認為《吾妻鏡》空白紀錄之原因。

以建久六年(1195)賴朝上洛爲賴朝將軍記完結的五味說很難成立建久六年(1195)賴家參內成為童殿上時,只是剛好經過元服儀式的時間點。以源賴家元服封位才較適合做為區隔的段落。

另外,阪井氏的避免以大姬入內問題爲首的急速接近朝廷說,從第2章論述來看,也是很難成立的。例如:建久六年(1195)帶著大姬上洛,大姬入內問題的一部分已經出現在《吾妻鏡》中,另外正治元年(1199年)630日也記載到三幡之死,同樣也提及一部分接近朝廷政策的問題。關於後鳥羽天皇的讓位,同樣也可以認爲是記載讓位的事實。更何況,賴朝曾希望「世ノ事サタセン」和「上洛」,這也可以作爲加強幕府首領在承久之亂中選擇正當性的材料。因此《吾妻鏡》應該不是為了隱瞞源賴朝的朝廷政策而空白紀錄。

阪井說的另一個論點是,避免將賴家及其子孫確定爲嫡系的敘述,本文贊同這一點。猶如結論(),賴朝應當有意將源賴家長子一幡作爲第3代鎌倉殿繼承人。

但是《吾妻鏡》無法具體記載有關一幡的待遇內容。為什麼呢?

首先,無法記載的原因不是因為阪井說的第2點「《吾妻鏡》認為賴朝的正統繼承人是北条泰時」。反駁點承如結論(),《吾妻鏡》全文脈絡中「源氏將軍繼承」與「北条得宗家繼承」兩者立場互不衝突。

那麼一幡的待遇與《吾妻鏡》文脈哪裡有矛盾導致其選擇不記載而空白呢?這得提到建仁三年(1203)「比企氏之亂」。已經有學者推測指出,「比企氏之亂」實際上是北条氏發動的政變。《吾妻鏡》建仁三年(1203)827日條針對此事件的導火線記載:在源賴家病危之際,關東28國地頭職和日本總守護職由其子一幡擔任,關西38國地頭職由其弟弟千幡(源實朝)擔任。對此安排感到不滿的一幡外公──比企能員秘密商議討伐北条氏,不料卻被北条時政及北条政子父女倆先下手為強、遭到反制,最後結局是:比企能員在北条館邸遭殺害、比企氏一族在一幡宅邸遭北条氏軍隊消滅、源賴家被逼迫出家、不久遭到暗殺。《吾妻鏡》主張北条氏的正當性、認爲比企氏之亂是叛變行爲,但這是矛盾的邏輯。

矛盾之處在於:一幡被源賴朝當作源賴家的繼承人受到對待,那麼北条氏針對「比企氏之亂」的反制作為就違背了源賴朝的遺志。因此,爲了避免這種矛盾,《吾妻鏡》才沒有記錄在這空白三年中源賴家的元服、婚姻以及一幡誕生的一系列經過。

 原文:『吾妻鏡』空白の3年間,佐柏智廣

源賴範被流放真正的原因──常陸國監督不力說

延續上篇《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最後提到源範賴在事件發生之時,因為向北条政子說的一句話:「有我在,鎌倉就放心交給我吧」後來遭到源賴朝起疑,而後遭到流放至伊豆修禪寺並遭暗殺身亡。我想這是大部分人一般的印象吧!沒想到最近Youtube上跳出八田知家生平的介紹影片,進一步查資料發現,最近有個「常陸國監督不力說」可能才是源賴範被流放真正的原因,而這又得提到曾我兄弟復仇事件發生當年,幾乎鮮為人知的「建久四年常陸政變」,以下簡單說明來龍去脈。

P.S.八田知家和多氣義幹的生平,之後再另外說明。

一、建久四年常陸政變

在常陸國中有幾位當地有力武士,其中有位八田知家─亦即本篇的主角─以及在同樣領地內他的競爭對手叫多氣義幹,互相競爭彼此的勢力。建久四年(1193年)富士卷狩獵中發生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時,源賴朝生死不明消息傳到常陸國,八田知家就派遣使者邀請多氣義幹一起前往富士看看情況。但是多氣義幹不僅拒絕這個邀請,反而還留在城裡開始準備戰鬥。

事實上當時,八田知家就放出「八田知家似乎要討伐多氣義幹」的謠言。聽到這個消息,多氣義幹自然認爲八田知家的邀請是要殺死自己的陷阱。但沒想到這才是八田知家真正的陷阱。

同年612日八田知家向幕府告發:「多氣義幹當時躲在城裡準備開戰,無疑是準備對幕府反叛。」於是幕府將八田知家和多田義幹傳喚到鎌倉,於22日進行雙方答辯。經過雙方爭執後,幕府認同八田知家的主張、認為多田義幹的主張意義不明,把多氣義幹的領地移交給其同族馬場資幹、多氣義幹被交由岡部泰綱看管,至此八田知家不戰而勝幹掉了對手。此外,同年還發生多氣義幹親弟弟下妻廣幹的處刑事件,之後便再無多氣義幹的紀錄;而八田知家之後反而平步青雲,最後還成為十三人合議制的其中一員。(而且仔細比對,十三人合議制中身為武士者,除了北条氏外,八田一族是僅存到最後未被肅清、留存下來的御家人,這點頗為有趣,值得日後探討細究。)

二、源範賴被流放的真正原因

源賴朝非常憤怒常陸國的事情,因此追究當時擔任常陸國御家人負有監督責任的協調職源範賴,最終將源範賴驅逐出鎌倉。而開頭所述一般人認為源賴範遭流放的事蹟其實只記載於室町時代成書的《保歷間記》中;鎌倉幕府的正式史書《吾妻鏡》中根本沒有這樣的記載。另外,在《吾妻鏡》中,源範賴向源賴朝送起請文的場合中突然說起故事來,但關於其動機是什麼完全不清楚。

三、後記

若以「常陸國監督不力說」來看帶,雖然不確定八田知家的意圖,但他行動的結果反而導致源範賴的垮臺。到了後來,八田知家後來又不知什麼原因和源範賴的弟弟阿野全成的死有關。有一種說法說八田知家其實是源義朝的私生子,如果這個說法屬實,八田知家就和源範賴、阿野全成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或許是源氏的血脈最終導致彼此兄弟間的互相殘殺。

資料出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Wfwrn7aXZo 、日本維基百科

曾我兄弟復仇事件幕後陰謀論

有許多學者認為曾我兄弟復仇事件並非單純的報仇事件,背後可能隱含政治陰謀。曾我兄弟在襲擊工藤祐經後,還襲擊了賴朝的營帳,許多護衛的御家人都為保護賴朝而戰死,賴朝還曾一度傳出命危,所幸後來毫髮無傷。由於賴朝的性命也順帶被牽連,因此很難認爲勢單力薄的曾我兄弟單純只是想要復仇,所以很久以前就有人認為其實有幕後主使的存在。

一、曾我兄弟順便襲擊賴朝的可能動機

曾我兄弟要復仇的目標是工藤佑經,但是逃亡途中闖進源賴朝的營帳內,與御家人奮戰一番後,哥哥曾我十郎祐成被仁田忠常(北条時政的側近,但北条時政當時是否一同參與狩獵活動不得而知)所殺、弟弟五郎時致被源賴朝的側近御所五郎丸捉住,隔日接受源賴朝及御家人們審訊後被斬首。表面上是逃亡過程中的混亂,但不知道是不是要順便襲擊賴朝?
從《曾我物語》的內容來看,曾我兄弟襲擊源賴朝的理由如同要暗殺工藤經的原因一樣:源賴朝「可能」也參與了暗殺曾我兄弟的父親河津泰;由於當時賴朝還是流人的身份與伊東親的女兒八重生下千鶴丸,但千鶴丸被伊東親殺害,對此懷恨在心的源賴朝命令工藤經去襲擊伊東親,沒想到卻誤殺了伊東親的嫡子河津祐泰。曾我兄弟知道父親的襲擊與源賴朝有關後,在討伐工藤祐經後,順便一起襲擊源賴朝復仇。(此點多是以推論得出的論點,且無明確史料佐證,多是取自物語內容,故可信度較低。
另有一說是曾我兄弟因所領(土地)問題而襲擊賴朝。經過長時間的源平合戰以及奧州合戰後,賴朝的敵人全部被消滅,天下轉為太平,鎌倉幕府的統治方式也必須隨之應對改變,而作為幕府創建的根基「御恩與奉公」體系也有關聯。因為再無新土地可分封,所以幕府的「御恩」從戰時的給予立功者新所領土地轉為舉薦朝廷官職,但關東武士的根基還是農業,沒有土地就沒有收穫可以填飽肚子。另一方面,像大江廣元這樣的文官以及像工藤祐經這樣精通京都文化的武士,作爲往後社會所需的人才被提拔;然而對於武勇的武士們來說,預計未來辛苦的時代將會到來。特別是像曾我兄弟一樣沒有可以繼承土地的武士來說,只要在賴朝統治下繼續維持和平,自己的艱苦生活將終生得不到改善。因此他們便認爲只要消滅賴朝,社會回到戰亂,自己或許有再出現一次出人頭地的機會,重獲土地或聲名等名利。(此論點後世揣測成分居多,並無明確史料佐證。)
不論曾我兄弟是否有要順便暗殺源賴朝,總之源賴朝肯定受到此事件嚴重牽連,甚至一度傳出命危的消息是不會錯的。

二、北条時政幕後黑手說

還是其實曾我兄弟的目標不是工藤佑經,而是源賴朝,且是有心人士在背後指點?自從大正時期的歷史學家三浦周行提出北条時政黑幕說,此後對學界便產生深遠影響,一時成為主流說法,以下介紹北条時政黑幕說的論點依據及其盲點

(一)論點

1.事件背景

(1)弟弟箱王丸小時後被送至箱根權現神社出家,後來逃出找到北条時政收留,且在成年禮時由北条時政為其加冠(烏帽子親*),並賜誨字「時」予其,改名為曾我時致。由此可見曾我兄弟與北条時政的關係匪淺,因此此復仇行動極可能與北条時政脫離不了關係,北条時政應當不會不知兩兄弟要復仇的事情如果時政對曾我兄弟勸說:「你父母的仇人是工藤祐經,但命令殺害伊東的是賴朝。」那麼他們也會埋怨賴朝吧。
P.S.日本中世武家元服成人禮時,為該人員加冠者為烏帽子親,受冠烏帽者為烏帽子子。

(2)富士卷狩獵之處位於北条時政領地內
富士卷狩獵的位置位在駿河國內,時任駿河國守護便是時政,因此卷狩獵的準備也是由當國領主時政主導、進行狩獵、紮營等相關事宜的準備,因此時政可以將賴朝的營地安排設在指定位置並將卷狩獵的相關時程、內容告訴曾我兄弟,讓其好安排復仇計畫。總之,卷狩獵地點的當地領主可以進行充分的規劃準備。
綜上,復仇事件的主角以及事件的地點都與北条時政脫離不了關係,難怪如此容易被冠上頭號幕後黑手的嫌疑,但是事出必有因,要執行此一高風險計畫,背後一定有強烈的動機支持。那麼北条時政要暗殺源賴朝的原因是什麼?

2.陰謀理由

(1)未受源賴朝重用
北条時政在賴朝時期並未擔任幕府重要的職位,可說是不幸的時期。或許他認爲,暗殺源賴朝之後,自己便擁有重掌權力的機會。確實從後來的結果來看,賴朝死後,北条時政逐漸剷除其他有力御家人,成為御家人之首,並奠下得宗專制的基礎,實質掌握幕府權力近百年。
(2)鎌倉殿的繼承人問題
建久四年(1193年)的源賴朝已經47歲了,「假若當時源賴朝突然去世了」,那麼潛在的熱門繼承人選有哪些?首先,最具血緣正統性的是源賴朝的嫡子源賴家(當時12歲、再來就是次子源實朝(當時1歲,而源氏同門中最具潛力的繼承人則是源賴朝的弟弟源範賴,最不得已的選擇就是同父異母的弟弟、但已出家的阿野全成
作為日本第一個武家政權,由於源賴朝之後的鎌倉殿究竟要由誰繼承沒有前例可依循,因此各方有力御家人針對此一問題便產生了歧見。鄭樑生在《日本中世史》中的觀點認為:擁護源實朝的北条時政與欲培養嫡子源賴家作為繼承人的源賴朝,兩者利益相左,因此前者有理由讓前段引號內的假設實現(但計畫失敗
鄭樑生相似的觀點還有,近年伊藤邦彥更提出:北条時政不僅企圖暗殺源賴朝,還欲暗殺源賴家,想讓北条氏撫養的源實朝做為繼承人。
在此先題外話一番,有關鎌倉殿的繼承人問題應不單單只是表面上繼承的問題,其實還牽扯到背後各方御家人之間的角力,尤其是代表比企氏勢力的源賴家方因其乳母為比企能員妻子與代表北条氏勢力的源實朝方(其乳母為北条時政的女兒、即北条政子的妹妹──阿波局。亦由此可見,源賴朝分別將2位兒子的乳母交給2位與自己最親近也是最有力的御家人照顧,背後目的應該就是希望以此來相互制衡彼此二大御家人)的勢力,但是也是有隱憂,那便是存在著未來二方勢力消長進而影響政權穩定的風險。這樣的安排可謂絕妙,但也是一把雙面刃。而年邁的源賴朝已步入老年,故針對鎌倉殿的繼承問題,御家人們想必都蠢蠢欲動。

(二)盲點

1.暗殺賴朝的動機不足

確實當時源賴朝若去世,當權者換人的話,自己就有出人頭地、改頭換面的機會,但是以當時的條件背景發展,恐怕仍有一定難度。
這邊先岔開話題,強調一點後世看待歷史時常犯的錯誤──後此謬誤──後人常戴有陰謀論的眼鏡來看待歷史事件。某人事後會成功,不代表先前當時的他已經計算好之後的每一步,且都能按計畫順利地執行,又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很多,因此當時的人無法預知每一種選擇的結果,人們在當時的時空背景環境下只能依照手邊現有的資訊來做決定。我們站在事後得知歷史的結果,所得到的資訊已較當時還要完整,因此常誤以為是勝利者的陰謀。所以即使歷史上的結果確實北条氏掌握幕府實權,但也不能就說是北条氏策劃暗殺源賴朝的陰謀。
回到主題,我們再檢視當時的情況:源賴家尚未成年、源實朝年僅1歲、源賴朝膝下也還沒有孫子,由嫡子繼承父親出線的機會很高。然後不要忘了源賴家背後代表的是比企氏的勢力,其監護人比企能員此時便可以攝政之名取得權力,如此一來比企氏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可與北条氏平起而坐、甚至還可能超越北条氏。故北条氏不太可能選擇將源賴朝殺害後,導致源賴家繼承鎌倉殿的結果發生;將出人頭地的希望放在撤換當權者身上的做法不太實際。另外,為了擁護兒子取得繼承權便殺害父親的邏輯,於情於理也說不太通;不僅無法名正言順地取得大義讓次子當上鎌倉殿,勢必得與比企氏互相廝殺、鬥爭一番,另外還得使其他有力御家人信服,才能壓制各方勢力,成為東國之主鎌倉殿。若是如此,不如持續極力向源賴朝爭取、提升源實朝繼承的地位;然而這又回到前面提及的,此時源實朝才1歲而已,源賴朝如此謹慎之人應該不會把繼承權放在如此年幼的孩童上以免政權不穩。亦由此可見,源賴朝分別將2位兒子的乳母交給2位與自己最親近也是最有力的御家人
另外,筆者在查閱資料時,查到有說法認為北条時政當時擁護的鎌倉殿繼承人是源賴家不知是否是因為當時源實朝才剛出生,北条氏與比企氏派系鬥爭尚未展開),其利益與源賴朝並無不同。若是如此,由於源賴家的地位尚未鞏固,那麼北条時政應當持續讓源賴朝培養、扶植其地位,使源賴家之繼承更加正統、穩定,故北条時政實在沒有動機殺害源賴朝。
綜上所述,不論北条時政擁護的是源賴家還是源實朝,分析當時狀況條件後,其均沒有暗殺源賴朝的動機。

2.事件後北条時政未受處分

曾我兄弟復仇事件後,賴朝處罰了許多親信及御家人。就連遠在鎌倉的弟弟源範賴只說了一句:「即使鎌倉殿不在還有我在這裡,請放心!」都被源賴朝起疑而遭到流放、暗殺了。若真如前面種種原因所述,那麼北条時政的嫌疑必定很重,而源賴朝如此謹慎、猜忌心重之人,不可能不對北条時政起疑,如此他也必定會受到處罰;但實際上他不僅沒有受到處分,之後的待遇反而越來越好。因此北条時政黑幕說不成立。

3.結論:北条時政為幕後黑手的說法目前被學界所否定。

三、比企能員幕後黑手說

如同《鎌倉殿的13人》劇中所演,比企能員雖然並未直接參與指使曾我兄弟的復仇事件,但是其希望源賴朝被暗殺的意圖也是可能有的。動機就是希望幹掉老大換自己當。但是分析當時背景條件,其一,源賴家當時地位尚未穩定、其二,競爭對手北条氏當時的勢力也未必比自己強大。就比企能員的立場來看,他最可行的計畫就是持續讓源賴朝培養源賴家成為鎌倉殿的繼承人,等源賴家真正當上鎌倉殿後,自己的權力便可順帶一同提升。

四、其他可能的幕後真相:不滿賴朝政權營運的御家人政變說

不滿賴朝政權營運的御家人原因主要有三,分別說明如下:

(一)不滿所領問題

首先,承如第一點「曾我兄弟襲擊賴朝的可能動機」中第二段,非有力御家人可能對鎌倉殿安排的御恩有所不滿。不僅是曾我兄弟對所領問題有所不滿,其他大大小小的御家人也都有。特別是跟隨賴朝多年的東國武士們,他們是因爲有恩賞才會特別去西國打仗,但奧州合戰後並未得到恩賞,反而是跟隨賴朝上洛前往京都,只有增加負擔和不滿。雖然源賴朝採取推舉朝廷官位等對策,但效果仍有限、無法抑制這樣的不滿。

(二)不滿幕府權力中心的有力御家人

在幕府內部御家人之間的地位也存在差距,權力只掌握在包括北条氏在內的部分御家人,因此不滿的御家人不僅針對源賴朝有所怨恨,還可能不滿、忌妒佔據幕府中心權力的有力御家人。
有說法稱,煽動曾我兄弟憎惡、暗殺源賴朝的是大庭景義和岡崎義實。大庭景義和岡崎義實從賴朝的父親源義朝時期開始就是忠於源氏的御家人,源平合戰時也呼應源賴朝一同打倒平家,但是隨著武家政權鞏固穩定之後,自己失去了活躍的場所且年事已高,因而逐漸脫離幕府權力中樞。
另外據說,曾我兄弟不僅要暗殺源賴朝,還把北条時政當作暗殺對象,其依據乃曾我佑成被北条時政的親信仁田忠常所圍剿,因此也有說法稱曾我佑成是爲了暗殺時政而前往的。但如同前述,筆者在找查資料時,並未找到當時一同參與富士卷狩獵活動的人員有誰,因此認為難以得知北条時政是否參與狩獵活動以及是否也紮營在源賴朝附近。

(三)不滿幕府體制變化

鎌倉幕府是在源平合戰中誕生的政權,過去靠著在戰鬥中立下功勞就能出人頭地的政權,但源平合戰結束後,為因應接下來的承平時期,統治者(幕府)也必須得逐漸改變體制和治理方針,然而這對無處可宣洩力量的御家人而言容易產生不滿和反抗。(講得那些武士們像野蠻人一樣XD)
另外,眾所皆知源範賴因為在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混亂之際向北条政子說道:「即使鎌倉殿不在還有我在這裡,請放心!」因而被源賴朝懷疑有謀反之疑,並於當年8月遭到流放、暗殺。因此便有學者分析兩件事的關聯。
與源賴朝培養作為繼承人的嫡子源賴家─這位毫無征戰沙場或是政治經驗的官二代─相比,這些為幕府打拼開基立業的御家人們自然而然想要擁立在源平合戰中與他們同甘共苦的總大將──源範賴取代源賴朝成為鎌倉殿繼承人。吳座勇一認為:雖然源範賴確實是冤枉的,他應當沒有如此大的膽子去制定暗殺賴朝的計劃,但是也無法否認源範賴沒有篡位的可能。
另外,事件之後同樣是源範賴被暗殺的當年8月,大庭景義和岡崎義實出家了;同樣是源平合戰的功臣遠江守護安田義定父子先後在曾我兄弟事件那年的年底(11月)及次年8月被肅清。源平合戰中以來實力競爭鎌倉殿繼承人的武將們都一一被肅清,源賴朝已經幫兒子源賴家盡可能消除源氏以外的潛在競爭勢力。
綜合上述三點,筆者推論:或許源賴朝有意將富士卷狩獵活動當作向外宣示源賴家為鎌倉殿繼承人的舞台*。然而,恰巧不巧此時發生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源賴朝幸運活下來後,或許是怕其他地方的武士趁亂造反,或許是順便清除源平合戰的老功臣畢竟功高震主,也或許是利用此機會去清理那些對幕府體制改變(為承平時期統治)不滿或是對源賴家繼承鎌倉殿不滿的御家人;從結果來看,曾我兄弟復仇事件後,源賴家的繼承地位大致穩固。而學者坂井孝一認為:與其說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是一場暗殺事件,不如說是一場政變,更可說是對源賴朝不滿的御家人趁事件混亂之際發起的暴動。從後來賴朝對親信和御家人的處分來看,這說法具有一定說服力。或許,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是御家人對源賴朝的反動縮影。
此外,還有「整起事件從頭到尾根本就不存在幕後主使」的說法,所以目前為止針對曾我兄弟復仇事件的幕後陰謀尚未有定論。

P.S.:吾妻鏡記載:源賴朝於建久四年1193年4月為後白河法皇服喪結束後,擇定於下野國那須野、信濃國三原野及駿河國的富士野舉行卷狩獵活動。源賴朝在前2個地方狩獵時選拔射手的人選,但在富士野狩獵中沒有選拔,應該是因為源賴朝想讓源賴家展現初次狩獵便獲得獵物的壯舉。而在富士卷狩獵中,源賴家射到鹿後,父親源賴朝及御家人們當晚為其舉辦山神祭祀和矢口祭祀,北条義時也獻上儀式用的糯米點心,糯米點心需要事先準備,所以源賴家獲得獵物可能也是事先就定好的(如同《鎌倉殿的13人》演出的一樣。同時將這個好消息派使者向鎌倉通報;然而北条政子聽聞後卻冷冷地說到:「武士的嫡男射到鹿或鳥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特別派使者來通報吧!」

若是一般人聽到母親說出這種話,應該都會感到不可思議!不過這只不過又是《吾妻鏡》貶低源賴家的例子之一!可說是吾妻鏡》的紀錄即便是源賴家的母親,也還是補插源賴家一刀,再度證明吾妻鏡》前後一貫貶低源賴家的傾向。會有這樣的傾向,原因是吾妻鏡》有為強調北条氏正當統治性的傾向,詳細由來後面另外說明。

參考資料:《日本中世史》鄭樑生,三民書局)、《源賴朝:武家政治的開創者元木泰雄,江蘇人民出版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_deydUVDc

鎌倉地名由來(二)──小町、雪之下、西御門

 一、 小町(こまち) 小町範圍 在小町大路的滑川上,夷堂橋以北爲 小町 、以南則稱爲 大町 。據說是因為相對於大町而被命名為小町。 根據《吾妻鏡》記載,這裏是中世鎌倉的工商業地區。另外,這裡也是歴代北条執權的宅邸和許多有力御家人居館的所在。承元四年( 1210 年)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