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鶴岡八幡宮主社殿─上宮(本宮)、武內社、下宮(若宮)及舞殿介紹

鶴岡八幡宮的上宮(本宮)、武內社、下宮(若宮)(重要文化財)

和舞殿

沒有廣角鏡頭很難將本宮樓門的全貌鈉入畫面當中,記得當時已經蹲著快趴到地上才勉強拍出這張



本宮(上宮)及下宮(若宮)歷史

1180年(治承四年)源頼朝一進入鐮倉,便立即將位於材木座的由比若宮勸請分靈到現在的地方建立鶴岡八幡宮新宮若宮,是為鶴岡八幡宮的開端。

1191年(建久二年)3月某日半夜,小町大路的民宅發生火災,風如潮水般從南邊吹來,頃刻間火勢延燒至境內,境內建築付之一炬。不過源賴朝立即着手重建社殿,並且爲了防止町中大火再次延燒至神社,將社殿分為上、下兩宮,並將本宮選擇建在山腰上(即為上宮),當年12月即完成重建工程並舉辦遷宮儀式。這就是爲什麼鶴岡八幡宮本宮位於61層石階上的原因。然而,此後1280年(弘安三年)、1296年(永仁四年)、1315年(正和四年)、1821年(文政四年)仍遭受祝融而損毀,但也在每次災後重建起來。

除了因火災重建外,歷代的武將們也都熱衷於修復武家的守護神八幡宮,例如:例如: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德川秀忠等都曾進行修復工程,以彰顯自己在武士中的威信。關東在1590年(天正十八年)小田原城開城後迎向近世時代,1592年(壬辰元年)秀吉命令家康修理若宮。現在社藏的「鶴岡八幡宮修營目論見繪圖」(重文)可證明當時的指示。據該圖,若宮位在現在的位置,本殿的內部被分爲內陣和外陣,形成三間社流造。

進入江戶時代,建築技術進步,木割法也得到確立,大規模的社殿被建造;其中,本殿、幣殿、拜殿相互連棟的權現造成爲主流,鶴岡八幡宮也不例外。家康執政時,也計劃了全面翻新八幡宮的計劃,但此心願由兒子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完成;秀忠進行了稱爲「寬永大營造」的大工程,於1624寬永元年1115日舉行了上下兩宮的正遷宮儀式,此時建成的若宮即現今的樣子。而本宮則是在1821年(文政四年)的火災燒掉之後,於1828年(文政十一年),由江戶幕府第十一代將軍德川家齊重建為現在的樣子,雖然1923年(大正十二年)又因關東大地震而倒塌,不過又被修復,存續至今。

(一)本宮(上宮)

站在階梯抬頭往上看,便可感受到宏偉巨大的氣勢


在前往本宮之前,得先爬61階的石階梯,在爬樓梯往上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看見本宮的樓門,在快要登頂時站在階梯抬頭向上看樓門,可以感受到其宏偉巨大的氣勢;登上平臺後,本宮樓門全貌映入眼簾。
本宮由本殿、幣殿及拜殿組成的權現造,外圍有帶著樓門的迴廊。樓門為一重三間一戶;樓門又有攜弓配劍的隨身像鎮守本宮入口,故在神社中又稱為「隨身門」或「隨神門」(仿佛教的仁王門)。
穿過本宮的樓門後,便是祭神的本殿。由於本殿乃神降臨之神聖之地,故一般人在這裡禁止攝影和禁止進入,我們參拜時的位置只是本宮的拜殿。
矢大臣,面對樓門左側,沒有鬍鬚、
左大臣,面對樓門右側,有鬍鬚、開口

豆知識1:「八幡宮」匾額

抬頭仔細看樓門上「八幡宮」的匾額,其中的「八」字用2隻鴿子表示,這是因為鴿子被認為是八幡神的神使。
位在若宮大路上的日式和菓子老店─豐島屋便以八幡宮的神使鴿子為造型,製作出鴿子餅乾,成為來到鎌倉必買的伴手禮之一。

豆知識2:處處可見的巴紋
樓門迴廊屋簷上的巴紋
其實要在鶴岡八幡宮看見其社紋─鶴丸紋似乎還比較困難,圖為舞殿頂端的鶴丸紋標誌

本宮的樓門和迴廊上的欄杆及屋簷末端到處都畫有3個像勾玉漩渦狀的花紋。這是被稱爲「三巴紋」的紋樣,在日本象徵水漩渦。因此,雖然鶴岡八幡宮的社紋是鶴丸紋,但由於其過往頻繁發生火災的歷史,故在本宮、若宮、舞殿等建築上更常看到三巴紋。
另外,其實三巴紋也是全國八幡神社的神紋。三八紋的形狀可能起取自日本古代拉弓箭時,佩戴在手腕的武具「鞆繪」,用以防止被反彈的弓弦弄傷。而八幡宮的祭神應神天皇被奉為武神、弓神,因此巴紋便代表八幡神的神紋。源氏把鶴岡八幡宮奉爲氏神敬拜,因此很多武士也把巴紋作為其家紋。

(二)武內社

由於進入本宮樓門後即禁止攝影,故此照片取自鶴岡八幡宮官網
穿過樓門往左走,武內社就依附在本殿。武內社的祭神是武内宿禰命,其在宇佐神宮和石清水八幡宮也有攝末社。本宮雖是末社,但配置仍遵循前例。
依據《鶴岡社務記錄》記載,本宮在1226年(嘉祿二年)10月27日與八幡三所(?)共同遷宮;但推測,其實在更之前1191年(建久二年) 御社殿因鎌倉大火燒燬而重建成上下兩宮形式時,武內社就建在上宮了。現在的建築與本殿一起於1828年(文政十一年)重建,並於1996年7月被指定爲重要文化財。

(三)若宮

照片取自鶴岡八幡宮官網
說到若宮,不得不提的是那則著名且哀戚的故事:1186年(文治二年)源義經的愛妾靜御前被抓到鎌倉,某日受到源賴朝和北條政子夫婦的要求在若宮迴廊上跳白拍子。而該迴廊於1191年(建久二年)3月4日因鎌倉大火被燒燬;2年後(1193年),在其舊址上建造了舞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若宮在1315年(正和四年)曾因火災重建,到了1624寬永大營造時,將原本的若宮遷移至荏柄天神社;如今作為荏柄天神社的本殿供奉菅原道真,是鎌倉市現存唯一一座鎌倉時代的建築物,被指定爲重要文化財。

豆知識3:與實朝有關的刺柏

若宮旁種有一棵大樹,它是刺柏。據說這是鎌倉幕府第3代將軍源實朝從宋朝引進樹苗栽種的,也被指定爲鎌倉市天然紀念物。

(四)舞殿

由於舞殿位於本宮下方,所以也被稱爲「下拜殿」
舞殿所在地以前是若宮的大迴廊,但1191年(建久二年)3月因鎌倉大火被燒燬。但是源賴朝立即重建,2年後(1193年,建久四年)建立了現今舞殿的原型。現在的建築是一百多年前因關東大地震時倒塌,在1933年(昭和八年)重建的樣子。
舞殿是鶴岡八幡宮舉辦許多祭典時進行祈禱、獻歌奉舞等活動的地方,如2月的節分祭、5月的菖蒲祭、7月的七夕祭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4月第2個星期日上演的「靜之舞」表演。
舞殿的特色之一便是它的四面沒有門扇。內部平常也不會放東西,因此可以隨時舉行祭典。另外,舞殿前方放有賽錢箱,或許是因為面向正前方就能看到通往本宮的石階,讓無法登上階梯至本宮參拜的人們也可以從這個位置遙拜本宮。

豆知識4:舞殿的注連繩
舞殿正面

面向舞殿正面雖不起眼但仍會注意到它的注連繩;這條注連繩直徑約 15公分、長約 5公尺
現在由於無法摘取作為注連繩材料的藁(わら),所以委託位於相模原市城山町川尻的「川尻八幡宮」製作鶴岡八幡宮的注連繩。
鶴岡八幡宮目前有6條注連繩,其中最大的注連繩是纏繞在銀杏樹上的那條,尺寸爲直徑30公分、長約12公尺。

附註:
樓門:是通往神域的入口。
權現造:以石間連接本殿和拜殿,形成工字形的複合式社殿,又名石間造。
攝社:和主祭神有淵源的神社。
末社:各方神明棲宿的神社。攝社和末社無固定之建築形式和規模。
隨身像:鎮守在隨神門兩旁,身上攜弓配劍,俗稱矢大臣和左大臣。「隨身」是指日本古代貴族外出時,負責防衛工作的隨身侍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北条泰時當權時期重大事件一覽表

北条泰時擔任執權期間( 1224 年 6 月至 1243 年 6 月)也並非完全如一般印象的泰平、順利,發生事件條列如下。因此筆者先前的文章才會介紹一些看似不相關、不起眼、令人摸不著頭緒的主題,便是在挖掘當時候的事件、盡可能地還原當時候的世界,讓大家更了解那時期的歷史。 筆者...